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从确切与模糊的对立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目的是为准确达意服务,共同体现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但是,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的存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从确切与模糊的对立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目的是为准确达意服务,共同体现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模糊现象是语言的固有属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模糊性的概念来看,英语法律文本中词语的模糊现象主要体现在外延意义的模糊和一词多义的模糊。由于法律文本和法律翻译以准确为要,对这两种模糊现象,其汉译策略也有所不同:从宏观上来说,外延意义模糊词语的汉译,主要是模糊对模糊的策略,而一词多义模糊的词语,主要采用的是模糊对精确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法律英语语言应以精确为要,严谨为准。但是其模糊性的特征越来越为法律英语的研究学者们所关注。文章从法律英语模糊性特征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其主观基础及其模糊词语在法律英语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讨论法律英语的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并不排除模糊语言的使用。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指的是它所指代的法律现象的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本文多角度分析了英语法律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原因和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模糊词语在法律英语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给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时可针对不同的模糊现象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对模糊词语的反应保持一致,从而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7.
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不可避免。在区分“模糊”与“歧义”“笼统”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建的当前我国立法语言语料库中的模糊现象进行穷尽性考察后可知,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可分为“表达上的模糊”和“内容上的模糊”。其中“表达上的模糊”表现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上;“内容上的模糊”表现在代词与助词上。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是法律简洁性的需要,也是法律周延性的需要。针对模糊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立法技术规范的视角,应通过“避免不必要的模糊词语”“列举相关信息”或“条款补充”“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手段,使模糊信息明确化。  相似文献   

8.
法律模糊语言的成因、弊端及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灵魂与生命,但模糊语言同样客观地存在于立法和司法等各个环节。法律模糊语言的成因复杂,在法律领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法律模糊语言的消极作用已成为司法实践的障碍。为了维护法律的效力,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采取措施消除模糊语言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法律语言最鲜明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并不排除模糊语言的使用。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本文通过分析模糊语在法律英语中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它在法律英语这一特定文体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而实际上,为了使得法律语言更具准确性,法律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也要借助于模糊语言的使用。结合实例,探讨了法律语言中模糊语言使用的原因以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其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文章从语言的系统意义和外指意义两方面分析了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义现象,指出应当承认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并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遵守"模糊度对等"原则,提高法律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借鉴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以我国刑法词语为例证,探讨法律词语的词汇认知表征和概念化模式。通过研究发现,法律词语的概念化是以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交互与融合为特征的动态语义建构过程。在法律语境和法律行为因果关系的制约作用下,法律词语的词汇概念经过选择与融合机制,激活了相应的法律行为事件认知模式。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的组构与整合使不同类型的法律词语形义匹配体进行细微调整或重新匹配,进而协调不同概念化主体的认知差异,实现一致性语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法律文书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必须做到表达概念准确精当,行文风格要庄重平实,体现法律的权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文书在长期的法律领域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用语特点:在词语运用上,主要使用确切词语,法律术语,适当使用模糊词语,同义词语;在句法上,主要以陈述句为表达手段,更多地使用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以及多层次的限制性定语句式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术界对法律英语含义的认识还很模糊,将其等同于英美法律语言。实际上,英美法律语言与法律英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英美法律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Law)是指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里,法律工作者在司法活动或者与法律相关的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法律英语(English of the Law)是指各国的法律工作者在涉外司法活动中或者在从事与法律相关的涉外活动中用以处理法律事务的英语。厘清这两个概念,统一对法律英语含义的认识,才能发展、完善法律英语学科,使其服务于法律英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往往都可以通过隐喻来再现。以美国《公司法》中的“公司”概念为例,多方位分析探讨了法律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机制,并进一步阐释了隐喻在法律语言中的构建新概念、解释和推理功能。在法律领域,隐喻不但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而且还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英汉广告语体中模糊词语遣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语体中模糊词语应用十分普遍。模糊词语应用于广告可以为商家带来独特的宣传效果,同时为广告艺术增加更深的韵味。通过英汉广告语体中模糊词语遣用比较,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下模糊词语的应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文化语境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法治社会已逐渐完善的当代,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法律和语言二者不可或缺,法律的特质有赖于语言的本体而存在,但是,语言本身的弊病又不可避免地模糊了法律用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法律自身加以调节,可以说法律是语言的内在,语言是法律的外在表现。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来看,法律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法律的载体和工具,法律又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语言。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可以助益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词义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本文重点论述了模糊词语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情况及其作用。模糊词语种类繁多,表现力强,运用在公文中能提高公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增强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词语空缺及翻译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词语空缺是英汉法律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从语言学、译学、法律阐释学、法律语义学等视觉出发,对英汉法律翻译中常见的法律词语空缺现象的重要性、产生根源、分类情况、以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就如何解决法律词语空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略论法律文书中的模糊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中的存在是客观的和必然的,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中具有积极作用:能使语义更精确,表达更周密、严谨,使文风庄重、质朴。但是,模糊词语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效用,在法律文书中有四种情况是坚决摈弃模糊词语的存在的。因此,只能有条件地恰当地使用模糊词语,才能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从而实现法律权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