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人其萎     
2003年4月22日,我在从河南安阳返京的路上得知李慎之先生逝世。从李先生发病到入院,消息一直未断,对这个结局也有所预料,但总是希望出现奇迹,希望造物主再给这位热爱生活的老人一些时间,完成他想做而没有做完的事;然而,天丧斯文,哲人其萎。噩耗传来,突然?愕然?莫能名状。一时大脑空空、混茫一片。旅行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灰蒙蒙的大地从车窗外掠过,我竭力搜索几年来与李先生的交往在脑中留下的踪迹。晚上九点多我才到家,一进门,妻也告诉我这个消息,并说某刊来组织悼念文章,如果能于今晚写完寄出最好。“哪能写得出呢?”我从身体到精神感到…  相似文献   

2.
记得我十五六岁时,祖父罗振玉和我讲他年轻时在淮安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授业老师李岷江(导源)先生忽接到河下家人来急信,叫他回家一趟,李先生匆忙回去,原来他未出阁的闺女,受人骗弄出了肚子,家里觉得是奇耻大辱,把先生找回去处理。李先生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叫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以华盖集续编·空谈》)李何林先生就是埋在我们活着人们心中的一个,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受人尊敬、崇仰、纪念。适值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更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一九七七年五月一日,我去鲁迅研究室报到,第一次拜会了李先生。他和蔼地跟我说:“编写《鲁迅年谱》的任务很重,正缺少人手,你来得正好,非常欢迎。”这次会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头脑清醒、思维严密、说话明确、干脆利落、既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话虽不多,但份量很重。一方面使人觉得平易近人,另一…  相似文献   

4.
我阅读了李先焜先生的《论矛盾判断》一文(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九期)。关于矛盾判断这类辩证思维形式的结构,我获得了不少的启发。但是,李先生对矛盾判断所作的分析,在我的思想上,也引起一些问题。我现在不揣冒昧把达些问题提出和李先生商确。当李先生在文章的开始提出他所谓的“矛盾判断”时,李先生固然曾明确地指出,这类判断和形式逻辑的矛盾判断不同,但是李先生却仍然把它叫做矛盾判断。李先生在文章中虽然不曾明显地说出,辩证逻辑和形  相似文献   

5.
1997年末,我仰慕“三联·哈佛学术丛书”的盛名,把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修改的书稿《稷下学研究》送交三联书店编辑部。在本书审稿出版的前后,我与李慎之先生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此前,我并没见过李慎之先生,了解得也不多,只知道他的社会知名度很高,在学术界也很有影响。我从责任编辑许医农先生那里得知,我的书稿在初审通过后,已经确定由李先生做进一步的审查,而且是李先生自己从若干部书稿中挑出这一部的。李先生是“三联·哈佛学术丛书”的学术委员之一,该丛书的学术委员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季羡林、李学勤、厉以宁、王蒙等。许医农先…  相似文献   

6.
刘斯翰 《学术研究》2004,(6):141-142
我常想,今人与古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缘?读过了李锦全先生的《陶潜评传》,此想法得以复加。本来,陶潜在以往一千几百年间,都是以诗人名世的,把他归到思想家里面来,似乎是李先生的一种奇想。但是,这一见解却获得了主编匡亚明的认可,请李先生来做评传,而李先生竟也就挥笔写出了  相似文献   

7.
<正>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大师,虽然他已经逝世十几年(1969年逝世),但在人们中的记忆犹新。我和陈先生只有一面之识,那是在1944年的暑假中,当我从外地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和当时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的钱宾四先生都是比邻而居,我和钱先生几乎每天见面,总是在晚饭后,我去看他,他就和我在华西坝的一个广场上散步谈天,同时我也曾经去看望陈先生。我和陈先生本不相识,看他,一方面表示我的仰慕之情,一方面打算向他请教有关隋唐史中的若干问题,因为当时我正教这门  相似文献   

8.
最初知道李炳海先生的经历是在他的著作《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封皮上的介绍:他“1946年11月生。吉林省龙井市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除了一串抽象的数字,很难获得更生动的信息。在和李先生的日常接触中,很少听到他谈自己的过去,真正对李先生的经历有所了解,是在拜读其夫人史实教授的文集《恰然哉泼彩》的时候。从中得知,李先生不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更是有着血肉之躯的常人,在他成功的光环后面,是超出常人的忍耐和自强不息的奋斗。 一、自强不息的奋…  相似文献   

9.
“他不是我儿子,真的不是我儿子……5年了,我一直蒙在鼓里。”3月6日上午,在中山医科大学法医系物证学教研室,刚看到亲子鉴定结果的李先生喃喃地说。牵着孩子、站在一旁的妻子顿时脸色煞白,无言以对。 其貌不扬的李先生是深圳一家公司的经理,6年前从湖南老家娶来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9个月后  相似文献   

10.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治学之道李衍柱197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蒋孔阳先生。从此,蒋先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每有专著问世,总是要惠赠给我一本,我写的几本书稿,他都给以热情地支持和鼓励,并在百忙中或者病后刚愈,就给我的书稿写序,写书评。我们曾一起爬泰...  相似文献   

11.
张安立 《家庭科技》2010,(12):43-43
2009年,李先生购买了一份10万元的两全保险,保险期间为10年,并趸交了保费。当时,他填写的受益人为儿子小李。没想到,在2010年的一次交通意外中,父子二人均不幸身故。此后,在保险金的给付上,李太太与李先生的父母产生了矛盾。李太太认为,李先生的受益人是儿子小李,小李去世后自然由她这个母亲继承保险金。而李先生的父母则认为,儿子和孙子同时死亡,他们也应当拥有一份继承权,且在保险金中占到2/3。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文艺学研究领域中 ,李衍柱先生应该是成就卓著的学者了。在 4 0多年的文艺学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他著作等身 ,仅仅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 12 0多篇。最近 ,李先生在这么多成果中 ,选了二十几篇结集出版 ,名为《路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3月出版 )。李衍柱先生的学  相似文献   

13.
谭其骧先生的五星级文章及学术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末在广州,一位学兄闲谈学术时偶然用到了“活性”一词,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可以用来表达一些非常微妙乃至于有时很难言传的感觉。现在我想用它来谈谈先师谭其骧先生。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就当然是举世闻名的。他主 编了煌煌 八册《中国历史地 图集》,那是一套里程碑式的著作,建国后史学界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建设工程之一。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这些都是大型的集体项目。他个人的论著则并不多,没出过专著,没编过教材,只发表过一些单篇的文章。到70多岁才编定平生第一部论文集,即1987年由人民…  相似文献   

14.
悼念元桂师     
我在大学读书时期是幸运的,因为有深受师生爱戴的俞元桂先生给我们授课。俞先生连续几年给我班讲授《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各种文体的《作品选读和写作》。我毕业离校之后,他还一直关心我,出版各种著作必然亲笔书写和包好寄赠一本给我,书中如有误植也必亲手—一改正。我每次捧读恩师的这些心血结晶都深感教泽广被。关爱至深,如裕春风。我认识俞先生是在读大学的第二学年。当他第一次到仓前山给我班讲课时,他那清植的面容、炯炯有神的目光,清晰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和慈祥和蔼的学者风度,很快就吸…  相似文献   

15.
高清海先生逝世将近一年了。我们几个先生辞世时陪侍床边的学生,逐渐地从巨大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开始继续思考和研究先生的哲学思想。哲学界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先生辞世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出现了一些研究先生思想的论文。2005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把先生思想研究列为主题之一。有的博士生开始以先生的哲学思想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先生在他的学生和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我时常觉得,先生并没有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去做什么事情,或者约我出去散…  相似文献   

16.
忆郭鹏     
戈壁印足迹,天山祭忠魂——回忆郭鹏同志,我首先想到了这两句话。我和郭鹏同志在一起工作为时比较晚,那是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的一九四七年。不过,在此以前,我已久仰他的大名,知道他早在长征时就是红军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的三五九旅副旅长。他以能征善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而著称,又以负  相似文献   

17.
李治亭先生是著名的清史专家,坚持清史研究40年,现已年届70,仍然在他的学术领域奋力开拓,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称得上是史学界的"常青树"。李先生在史学园地辛勤耕耘,著述宏富,在改革开放30年间,总共出版自著、合著及主编的著作有26部,其中个人自著7部,发表论文220余篇。可喜的是,李先生精选的文集于2012年6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治亭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录先生的近40篇文章,计51万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笔者择其要而述之。  相似文献   

18.
王炯华 《学术界》2003,(6):244-247
20 0 1年 8月 ,李其驹老师因病不治逝世于旅居地大洋彼岸的美国 ,享年七十一岁。噩耗传来 ,我与我当年几位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同学隔洋遥祭 ,给与李老师如影相随、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夫人牟瑞雯先生发去一份电子邮件 :其驹师既经地下斗争考验 ,更受“文革”摧残。光明磊落 ,无私无畏 ,于国于民 ,问心无愧。李先生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知己 ,我们的榜样 !更是炯华和耀先的恩公 !想着他生前对我们的言传身教 ,他对我们的关心照顾 ,他的洒脱人生 ,他的笑傲“江湖” ,他的聪明才智 ,他的学术思想 ,他的幽默风趣 ,他的音容笑貌……想着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断读到李元庆先生的论著《三晋古文化源流》《、中华地域文化集成.三晋文化》《、晋阳文化刍议》等,这反映了李先生在晋学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卓著的成就。最近,又读到他的新作《晋学初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是他十余年来致力于晋学研究的成果结集,展现了他晋学研究的全貌,也标识着他学术研究历程的升华。古稀之年,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堪为后辈之楷模。“晋学”,或称“晋文化学”,“三晋文化学”,作为中华地域文化学之一的称谓,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李先生在“楚学呼之欲出”的驱动和启示下,首先提出来使用的,并先后在题…  相似文献   

20.
对门     
张先生和李先生同一年大学毕业,分配在同一所高校任教,后来又同一年结婚,住同一幢楼的门对门。 张先生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给学生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闭门读书,舞文弄墨。他也做些家务活儿,这当然主要是为了松弛一下神经,调剂一下头脑。总之,张先生喜欢读书撰文,乐在其中。而李先生则不同,他好热闹,总是有空和别人凑在一起闲聊,或说说笑笑消磨时光,或吃吃喝喝称兄道弟,或四人一组以牌会友。李先生喜欢这种高朋满座的生活。 但是张太太和李太太对自己的丈夫都有些不满。 这不,张太太正数落起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