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粤方言中的桂平市城区、南宁市区、玉林市区等方言点“完成体”的表达形式大体上相同,一般都用“VP·标记成分+(O/C)”,所异者为其中的标记成分,其中桂平话多以“北”或“开”为标记,南宁话多以“哂”为标记,玉林话则多以“开”或“了”为标记。相比较而言,桂平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丁晓蕾 《社区》2008,(17):30-32
1972年越南。21岁的黄幼公按下快门,拍摄了一张名为《战火中的女孩》的照片:一名被汽油弹烧伤的越南女孩光着身子在公路上痛苦地奔跑。这张照片被认为“加速了越战的结束”。40多年过去。昔日的战地记者成了著名狗仔队记者。黄幼公拍摄过迈克尔·杰克逊、O·J·辛普森、帕丽斯·希尔顿等丑闻旋涡中的明星。他说:“我的摄影师朋友们则称呼我‘尼克·好莱坞’。他们觉得我是属于那里的。”  相似文献   

3.
2003年8月3日20时3O分,首都北京夭坛祈年殿前,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翩然出世。 谁又能想到。张武和他的公司就是这次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印”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迅研究诗出于人一一”““”“··“··“”····”··”···”·”··“”····”··”””””·””·“,.“”···”“··”·····”·””””张晓夫鲁迅和唐诗一一“····一··········”··“,.·”····“·”·“······””“··”““·“··”“““·“··一张浩逊鲁迅开创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一”““.’“·”二”..….””“””卢今许寿裳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相似文献   

6.
“何以……为”类说法曾因所用虚词用法被误解而发生过结构的变异,由“宾·介·宾·动”式变异为“状·动·宾·语气词”式。变异前后表示的意思大致接近,但有区别。“奚以……为”、“何以为”“奚以为”等是由变异前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恶用……为”、“安以……为”“何……为”等则是由变异后的“何以……为”通过虚词替换或成分省略而形成的。所以“何以……为”类习惯说法其来源及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得到符合要求、长期保持稳定的乳状液,需要全面地考虑相体积、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乳化剂的亲水性、乳化器材等因素。选择乳化剂主要可以使用“HLB”法、“PIT”法和有机概念图法三种。在化妆品中,除传统的“O/W”型和“W/O”型乳状液外,现已开发出较新型的“W/O/W”型、“O/O”型及微乳状液,在改良化妆品的性能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V往+O"的语义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探讨“V往 O”的语义约束情况,能够进入格式的动词“开、通、飞、送、寄、逃”等具有非内向性位移、速度较快、有位移工具等语义特征,O具有距起点远、范域较大等特征;从历时角度考察“往”的语义俯瞰、虚实两重性情况,能解释为什么O通常是处所词,能说明“派往、押往”的构成理据,即“往”仍带有动词性。  相似文献   

9.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教育科学类学术期刊,设立“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新视角”、“素质教育钰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育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研究”、“医学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图书·档案·高校管理”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员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由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综合编辑部编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有“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文化探索”、“公共行政与管理”、“区域文化与民俗学”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十三经注疏》将《诗经·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一句中的“雨雪”释为动词“下雪”,通行的诸多注译本和教材也都如此解释。但从训诂学、语法学及《诗经》自身体例等角度分析,“雨雪霏霏”中“雨雪”应为名词,即“雨”和“雪”之义,“霏霏”为形容词,即“雨雪盛貌”。此外,考《诗经》其他7处“雨雪”,应释为名词的为《邶风·北风》“雨雪其雾”与“雨雪其霏”以及《小雅·出车》“雨雪载涂”中的“雨雪”;应释为动词“下雪”义的为《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和《小雅·頍弁》“如彼雨雪”以及《小雅·角弓》“雨雪瀌瀌”与“雨雪浮浮”中的“雨雪”。  相似文献   

13.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文化探索”、“公共行政与管理”、“区域文化与民俗学研究”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员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篇名作者(期·页) 石油经济勘探费用进入原油成本的可行性研究··…f’’……”’‘······……郑庐山油田钻井物资供应改革探索·······“·············”·········“·……张道生陈云与石油工业················“············……{‘’‘”’···……”‘’·丁连胜利用投入产出模梨调整油田内部结算价格.‘·”””‘二_···……张跃充等国际市场油价预测系统····························“……陈声生施兆福石油企业应建立固定咨产投…  相似文献   

15.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文化探索”、“公共行政与管理”、“区域文化与民俗学研究”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员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6.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文化探索”、“公共行政与管理”、“区域文化与民俗学研究”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员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投稿须知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全国社科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主要设有“哲学研究”、“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学·语言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历史学研究”、“环太湖经济圈研究”等栏目。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学者为本刊撰稿。  相似文献   

18.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拒不V双”等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否定,它们均是由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句式糅合而成,糅合的动因是兼顾事件的客观性与行为的主观性.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往往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在杨克定(1988)、王国栓(2003)、朱庆之(1992)、徐丹(2005)和胡敕瑞(2006)等作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从“去(离开)+O起点”格式到“去(前往)+O终点”格式过程中“去”的词义句法演变机制发现,“去+O终点”格式只能作为“去”及物化的标志,不能作为“去”产生“离开”义的标志。“去(离开)”在一定句法格式和语境中,先是在情状体上由瞬时达成体变为持续体(西汉时期完成),之后经历了主观指示和终点客事的赋予(东汉中后期完成).由此产生了“前往”义的“去”。尔后,常用格式“去(前往)+Vm+O终点”发生重新分析,O终点被分析为“去(前往)”和Vm共享的宾语“去(前往)”才特威了及物动词(东晋时期完成)。  相似文献   

20.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文化探索”、“公共行政与管理”、“区域文化与民俗学研究”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员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