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印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天文学更是世界古代天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本文仅从吠陀文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对印度古代天文学作一粗略的窥探。吠陀文学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记录,其形成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问。“吠陀”一词的一般含义是指“知识”。吠陀文学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为古老。而每一种吠陀又有各自相应的本集、梵书和奥义书(或森林篇)。另外《吠陀支节录》亦属吠陀文学。该著作中包括纪律、仪典、字源、音韵、天文和语法,也就是吠陀的六个续编部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年。另一古籍《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描写俱卢族人与般度族人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2.
一、吠陀的自然哲学按印度传统,吠陀文献主要有;1)四吠陀——《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2)梵书;3)森林书;4)奥义书。其中《梨俱吠陀》最古,约出现于公元前二千年,是一部古代雅利安诗人的集体创作,全书共10卷,1028首神曲。此书的形式是祈神的颂歌,但内容广泛,涉及印度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现实的一切方面,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的“百科全书”。《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基本上复述了《梨俱吠陀》有关歌咏和祭祀两部分内容的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神话中,因陀罗是吠陀神话中地位最高的神祗;帝释天是佛教神话中最活跃的神祗。因陀罗(梵文Indra,巴利文Inda)有个称号叫释揭罗(梵文(?)akra,巴利文sakka),而帝释天有个称号叫因陀罗。由此,人们常把佛教神话中的帝释天等同于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实际上,他们只是名号互通,而本质迥异。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神话体系的神祗。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这个时期,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由印度西北入  相似文献   

4.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优美的舞姿,是盛开在世界艺术园林中最瑰丽的花朵之一。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舞蹈艺术的是《梨俱吠陀》,里面记载了体操、弓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种娱乐活动。古代印度有一种学艺称为仙学,其中也包括舞蹈艺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拜尼尼曾提到过“舞蹈者”及《舞蹈经》二词。大约在公元前后出现了一部重要的论著《舞论》(Natya-Sastra),此书为婆罗多牟尼所著。这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印度在几百年间发展起来的舞蹈、音乐以及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5.
业和业报理论是印度伦理学说的核心观念,它是印度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出来的。 远古吠陀时代的印度人并无业报意识。人死后升入天堂,理所固然,并不是报应的结果。那里原是阎摩为尘世上一切逝去者找到的永久安息之地,人们在这块光明的地方同自己的祖先团聚,享受宁静和快乐。通篇《梨俱吠陀》,没有一处提到阎摩或其他神祇审判或惩罚有恶行的死者的事情。地狱观念在这里还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它在大地之下,是因陀罗神惩罚敌人和  相似文献   

6.
一、名称种姓有好几个名称。它们有的意思完全相同,可相互替用;有的意思不同,不可替用;有的只是部分重合。有关它们的含义及用法,各说不一。这里试作评价。在印度语言里,表示“种姓”这一概念的词有两个,一个是“瓦尔纳”(Varna),一个是“阇提”(jati)。瓦尔纳一词最早出自印度圣典《梨俱吠陀》,原意为“色”。据说,  相似文献   

7.
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这个词的词根是yuj,与英语中的yoke同源,这个词在《梨俱吠陀》中已经多次出现,其意义有多种,如给牛马上驾具、获得神通力、联系等等;其中第一种意义也在以后的吠陀典籍中被广泛运用。“盖自梨俱吠陀以来,宗教苦行(Tapas)或净行(brahmacarya)为人所重。情欲奋发,不可克制,有如劣骑。驾服劣骑,必有技巧。因此瑜伽字原用之于牛马者,乃用之为制服情欲方法之名称。”  相似文献   

8.
啊,高贵的女神乌萨斯古往今来的先知都祈求你的照应请接受我们的赞颂并告以你的满足啊,乌萨斯,光彩绝伦的女神——《梨俱吠陀》乌萨斯(Ushas)作为开启光明的黎明女神,接受了古代印度人的祭祀与赞礼,女性在印度史的晨光中与最高的荣耀同在。在印度父系社会刚刚形成的早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妇女的社会地位是高的,她们并不是在一走出原始社会的荒原、进入文明社会的门坎后,就马上成为男人的奴隶和臣仆的。  相似文献   

9.
屈大成 《南亚研究》2011,(3):136-149
业,是印度宗教哲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本文指出,在《梨俱吠陀》、《阿闼陀吠陀》、《梵书》中,"业"一词虽系就献祭或一般行为而言,但业报积存、天堂地狱等说法,已逐步形成。至奥义书,明确指出善恶行为会有相对应的结果,影响来生的命运;人如能与梵合一,可永恒不朽,否则不断转生。由此可见,业报轮回说已十分成熟,并成为梵我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业报转移和临终一念决定转世去向的说法,亦见于《奥义书》。凡此种种,皆应为佛学研究者所注意。  相似文献   

10.
四、对于湿婆的赞颂湿婆崇拜远早于教派形成,约始于奥义书时代。楼陀罗作为吠陀神 ,在梨俱吠陀时代末期已经取得了重要地位。在属于《黑夜柔吠陀》系统的《白骡奥义书》(约公元前40 0年)中,他第一次被称作湿婆,并被形容为宇宙的创造者、保持者和毁灭者。《白骡奥义书》将湿婆奉为最高神,在推动湿婆信仰发展,使之最终成为印度教的重要教派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事实上,湿婆派教义中的根本观念,这部奥义书都提到了,比如三p :pasu(牲畜) ,即为幻象所迷,流转于生死轮回的个体;pasa(套索)即将前者羁于尘世的束缚;pati(主上) ,即控制宇宙并将信徒从…  相似文献   

11.
古印度人女性观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父系氏族社会刚刚形成的早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 15 0 0—前 10 0 0年 ) ,母系氏族公社的母性崇拜、母性中心 ,作为一种社会遗存并没因父权制的形成而立刻消失 ,而是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中支配着普遍的社会心态与精神生活。早期吠陀时代对女性神的崇拜以及妇女在祭祀中的作用可以佐证。尽管在雅利安人的万神殿中 ,男性神因陀罗 (雷电之神 )、苏利耶 (日神 )、阿耆尼 (火神 )等都享有崇高地位 ,但是这一时期的女神也声名显赫。《梨俱吠陀》中就有近 2 0首优美的诗章是专门歌颂黎明女神的。古印度人对于代表母性、代表农业的恒河女神、永生女神…  相似文献   

12.
印度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重要宝库之一,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派系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原始部族神话、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耆那教神话和其他神话等五大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主要记载于卷帙浩繁的《吠陀》文献(包括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传承经典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等典籍里。本文拟以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为例,探讨一下印度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综观印度三千年的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成是诗歌和诗剧的发展史。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上古诗歌总集——《吠陀本集》。其后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产生,使印度古代文学得以举世瞩目。此后又出现了佛教诗人马鸣、迦架陀娑、伐致呵利、苏尔达斯、杜勒西达斯等大诗人,更显示出印度文学的卓越成就。近代大诗人泰戈尔以其颂神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更使印度文学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顶峰。印度历代经典喜欢采用诗歌体,朝廷中也培养宫廷诗人,国王有擅诗者,后妃公主也往往以能诗著称。至于印度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通过印度古代诸生产形态及其解体过程的分析,对印度古代社会的性质及其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但由于资料缺乏以及个人水平所限,有的问题尚难以做出明确的结论,错误和不当之处也在所难免,希同志们谅解和指正。一、奴隶制生产形态及其衰亡古代印度存在奴隶制度,这是多数学者所承认的。早在梨俱吠陀时代就有了奴隶,但主要是家庭奴隶。至佛教兴起的列国时代(约公元前6—4世纪),家庭奴隶制盛行,这在早期佛典  相似文献   

15.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 (Veda) ,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 1。在吠陀和奥义书中 ,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在吠陀中 ,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  相似文献   

16.
一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印度法律文化在近代受到英国法律文化的严峻挑战。早在三千多年前,以《吠陀经》和同时代的非雅利安人的习惯为基础的印度法已经产生,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出现《摩奴法典》等法规汇编,其影响及于东南亚诸国,从而逐步形成了印度法系。公元十世纪以后,印度受阿拉伯人统治,伊斯兰法虽被引入某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各省,  相似文献   

17.
一、印度教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吠陀教,中间经过婆罗门教时期,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它们的本质没有变,信奉的宗教经典和基本信仰基本上是同一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如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一直被印度教作  相似文献   

18.
《奥义书》是吠陀时期印度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本文对《奥义书》中所表现的创世说、轮回、因果以及因明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印证了佛教的部分教义源自《奥义书》的实事。  相似文献   

19.
从吠陀到奥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吠陀本集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意译为“明”,即知识。它是印度上古文献的总集,是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根本经典。千百年来,它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及社会习俗发挥着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吠陀一词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吠陀指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天启经,法经,家庭经等一批经书,还包括一批附属文献。狭义的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婆罗门宣称,吠陀文献的主要部分,即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天启经,都不是凡人创作的,而是圣人们凭藉“天启”而诵出的,是天神意志的表述。因而,它们具有不容怀疑的权威。这一观点,称作“吠陀天启”。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出现了与正统的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沙门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受到了挑战。作为祭司贵族集团的婆罗门,坚持“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把早期朴素的吠陀信仰,变成了一套烦琐的宗教仪式。婆罗门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出现了一种俗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