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惠泉是当代有较大影响的金代文学研究专家。其主要贡献是从宏观、美学、文化的层次对金代文学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金代大量作家、作品和文坛史事进行了考索、辨证,解决了许多历史疑点和歧说;系统、全面地梳理、总结了金代文学作品的存佚情况;对金代文学研究史作了考察和审视。其治学特点是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自己的金代文学观,始终坚持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文献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相结合、文学创作研究和文学接受研究相结合、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学术史研究相结合、理性思辨和经验实证相结合,注重借鉴外来的和传统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社会必然造就其文学的特殊性,在分析金代社会的基础上来理解金代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旨在寻找出正确的研究方法。金之侵宋使金初"借才异代"人士的作品内容单调、意旨晦涩;金代文士政治地位低下,使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十分狭窄;金代以科举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形成文学创作形式主义泛滥;金代统一区域文化的形成,促成文学观念的转变。金代特殊的社会必然造就其文学的特殊性,应依此来分析理解金代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沧海拾遗珠文坛添新著──评《金代文学学发凡》吴东范周惠泉先生在我国金代文学研究方面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近年来,他辛勤耕耘于金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最近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代文学学发凡》一书即其研究金代文学的系列成果之...  相似文献   

4.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是选诗和作家小传相结合。在作家小传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基本内容外,还记载了丰富的金代文学史料,诸如“国朝文派”、“吴蔡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研究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金代文集保存整理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文学曾经以其雄健磊落的独特风貌, 为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宋代文学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但是由于金、元易代之际兵火散亡和数百年来正统观念的影响, 金代文集大多佚失不传。对现有金代文献的保存整理情况加以系统总结, 这是研究金代文学的基础性工作,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即对现存金代文集作了深入的评析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渤海民族文学自唐代到元初,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渤海国和金代两个黄金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的成就为高,而它却是迄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极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渤海民族文学在金代复兴的历史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两个方面。金代渤海民族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体质、文化方面融合的巨大历史功效和优势。王庭筠是金代最优秀的渤海作家,代表当时渤海文学的最高水平。李、张、高、王四大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渤海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渤海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优势互补的文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对于金代文学的介绍大多极为简略,很难反映企代文学的风貌特色。本文作为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的一章,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高度考察了金代文学的走向流变,从而突出了金代文学的特殊地位。文章在论述金代前期、金代中期文学的发展时,用详实的材料评价了金代文学的成就。并指出前期作家大多由北宋仕金,作品常常饱含着去国怀乡的思想感情,往往具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中期作家则以昂扬的格调、闲适的情趣见长取胜,表现了由动乱趋向复兴的社会现实,从而把金代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9.
评周惠泉先生的金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周惠泉先生的金代文学研究李成在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中,金代文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金亡以后的数百年间,由于正统观念的影响,金代文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建国以来的三十年中,除了个别作家、个别作品偶尔有人涉猎以外,整个金代文学属于...  相似文献   

10.
金代文学反映了一个复合型文明体系,作为精英文化的汉语书面文学和作为民间文化的女真语口承文学分流并进,构成金代文学无比丰富的多样性形态,诗、词、文都对北宋有所继承和发展。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女真族无比生动的口头文学以真率自然的话语方式在金代文坛上盛极一时。特别是女真族口承史诗性长篇叙事文学——传统说部的崛起,给金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因子和新的元素,极大地发展和提升了金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架构由内涵单一的传统格局向多维多元的完备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1.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唐修<晋书>虽作为官修正史却多采小说入史,尤其是大量采用了<世说新语>的材料.这使得唐修<晋书>在叙述过程中时时呈现出小说化倾向,它也因此具备了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的双重性质.而先秦至六朝、唐初以来历史观念的转变和六朝文风影响下小说文体观念的不断发展,使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走向融合,这也正是唐修<晋书>呈现叙事二重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燕云奉使录>是赵良嗣出使金朝与金人洽谈联合灭辽及收复燕京等地的出使记录,书中保存了宋金"海上联盟"期间关于领土交涉的第一手资料,所记基本符合当时宋金交涉的历史实际,是我们研究宋金"海上联盟"期间宋辽金关系以及领土交涉等问题的重要资料,是其他各书所无法取代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6.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副词"全"的发展过程,即先秦汉语中"全"为动词和形容词,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时就逐渐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后代副词"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到了清代晚期则呈现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论玉皇文化的起源、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皇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丛。从其起源、结构与功能看 ,它的发展经历了魏晋以前的准备期、宋代以前的滥觞期、宋代至近代的繁盛期和当代重组期。它的结构主要有内隐的信仰系统和外显的表象系统两大部分。玉皇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功能 ,主要是寄托宗教情感、整合信仰体系和积淀文化成果。它在整合中国神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南朝土断“阶段性”特征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土断着重于对侨置政区的整顿,其所针对的社会群体也发生明显变化,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与东晋土断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学家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西周至春秋、秦汉、魏晋,刘宋四个重要阶段。文学家族形成的时限当为刘宋初期,其判定应当从历时的延续、共时的创作、时限的前后三个方面来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