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勃 《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94-197
标志设计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设计艺术门类,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是生活艺术化的重要体现。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兴会”概念出发,融合西方美学的“灵感”与“潜意识”理论,探讨了标志设计主体艺术意象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特征。文章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理解“兴会”与“灵感”的异同,并以“应感…‘顿悟”“天机”的诠释对“灵感”的概念及其作用加以丰富与延展。“兴会”与“灵感”的获得是产生高水平标志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本文力图对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的创作思维形态及后期过程做出阐释,以寻求标志设计意象创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灵感问题,在中国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谓感兴、应感、兴会、兴来、兴起、神会、神来、神通、入神、灵光、灵气、灵机、顿悟等,与今天所说灵感的意思大体相近或相似。中国古代灵感论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些论述精辟独到,很有中国特色。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推进了人类对于灵感这一奇妙精神现象的认识,丰富了灵感理论的宝库。中国古代作家、理论家对于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很感兴趣。他们充分地肯定了灵感现象的存在,惊奇地赞美了灵感的神奇效能,并且对灵感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认识和探讨。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地谈到灵感现象的人,是西晋文学家陆机。他在《文赋》中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  相似文献   

3.
书法创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微妙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要求书家在德、识、学、艺诸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而且还需要兴会灵感。“艺事必借兴会,乃得淋漓尽致,催租之罢,时或憾之。”“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因此,正确认识兴会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和规律,从而自觉地养兴,是保证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兴”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含义丰富 ,又颇有分歧的概念。它与古代文学创作的构思、表达及文学鉴赏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中 ,“兴”可以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情感体验层次 :感兴、神思、兴会 (灵感 )。各层次都反映了鲜明的现代心理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最早涉及文学创作思维规律的,恐怕要首推《诗大序》了。六义中的比兴,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学创作的思维理论。当然,它也是简括到不能再简的地步了。而真正称得起第一次详细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的,非陆机《文赋》莫属。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转折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当时文学理论的掘起。所谓“自觉”就是说人们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进入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驾驭文学创作的规律的相对自由的状态。它标志着人们从一般的感性经验中升华出来,进入了理性把握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中西灵感说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著名的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过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各样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文艺理论上通常所说的灵感。本文所要探讨的,不是作家在创作中灵感闪现的具体状态,而是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的灵感理论与文化差异,探索把握中国传统灵感论的特色。由于西方研究灵感的理论成果很多,理论形态也比较明确和稳定,文中只把它作为一种参照。中西方灵感理论都在发展中,经历过许多的流变,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往增多,还彼此互相影响、渗透。从文化的眼光看,中西古代的灵感论更具有“根”的意识,故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西方古代的灵感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灵感”这一概念。但论述灵感的文论却很早就出现。公元三世纪,陆机在《文赋》中就曾描述过文学创作中灵感闪现的情景,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他所说的“应感之会”,就是一种灵感现象。公元五世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更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作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它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心理过程,而不是“电光似的一闪”。 文学创作灵感不是天才人物所独有,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正象周恩来同志所说的,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天才作家们的创作实践深刻说明:“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  相似文献   

8.
“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能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之一?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一个基本环节?我以为是由“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和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说的理论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概念和原理系统,即从客观实际引出来又在实践中证明了的真理性认识系统.这里说的实际是个广泛概念,是指特定条件下一定理论的对立物,泛指一切现实的和历史的东西,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及其统一的实践过程.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性的东西,只要具备条件,它就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儒家的“折中”、道家的“守中”、释家的“中观”思想作了梳理辨析.指出,三家理论各具特点,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侧重于对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力图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更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道家侧重于对认识主体心性的要求,追求自然而自由的心境,来体道悟道.释家则“不落两边”,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认识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形上关系.三家从不同角度对“求中用中”的积极探索,表现了中国人对把握“尺度”的富于智慧的追求,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和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再论灵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现象,是人的有意识的思维的重要客观规律之一。文艺创作过程中必然有灵感的产生,灵感,在文艺创作中有抹灭不了的作用。要研究文艺创作规律不能无视灵感的存在。然而由于“灵感”这一概念长期为唯心主义者、巫师所称引使用,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它是唯心的有害的东西,视若异端,加以排斥抹煞。这无疑地阻碍了把灵感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思维规律来进行研究。在  相似文献   

11.
“灵感”,作为人类思维的璀璨花朵,千百年来,却被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似乎只是天才们的专利、上帝偶尔赐下的恩物,与平民百姓绝然无缘。近代科学,尤其是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发展,灵感的神秘面纱正逐层揭去,并酝酿着灵感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值此,本文提出了“广义灵感论”。文章结合最富思维神奇性的文学创作之瞬间心理,就“广义灵感”提出  相似文献   

12.
“山药蛋派”是体现1942——1966年间革命文学运动某种特征的一个文学流派,研究该派创作的典型成型方式,对于理解该派的文学思想及对人生的审美感知方式,以总结经验,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典型理论,推进今天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山药蛋派”作家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真与进步伦理道德的善之上的。他们面对外在世界,对社会和人充满着自信,所以,在塑造典型人物时,他们是把体现着对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一种认识,作为人物性格的本质并将与此相吻合的现实生活中丰富生动的人物言行、心理与性格融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他们塑造典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在是太重要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是改革和“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社会规律寓于何处,是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首先遇到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曾经到“思想”“理性”或上帝那儿去寻找社会规律,结果社会规律被视作上帝神秘的安排,被视作心灵、理性、思想的产物。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认识到社会规律的栖身地,并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随着反本质主义问题的提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现象,就是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回避,而代之以"什么是文学"或"文学是作为××"的经验性描述或知识性阐释。这些教材中将文学本质的论述归于本质主义问题,并进而从反本质主义的角度放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追问。这种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有意回避对文学本质追问的做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对"文学是什么"本质问题的追问,是文学理论走向理论自觉的前提与趋向学科独立的理论基础,它有助于避免单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全面认识与把握文学现象,并在理论的层面完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文学本质问题的存在,对于文学理论保持相对稳定性,分析文学现象,更好地评说文学创作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明清绘画美学对“气韵”、“意趣”、“性情”、“兴会”等几个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明清绘画美学重技法、重趣的审美倾向,以及和当时哲学、文艺思潮紧密相关的时代特点。由此我们还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来把握绘画美学在明清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创新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展开理论创新的新起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探索起点及思考框架,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辩证法,即深入认识理论创新中现实性原则所内涵的辩证法,正确把握当下现实与过去历史及未来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认识理论创新中科学性所内涵的辩证法,正确把握学科划界与学科融合、科学规范与政治指向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认识理论创新中主体性原则所内涵的辩证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当今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反映了当代世界、中国和党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体现了时代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把握了规律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 ,与时俱进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形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要善于运用一般、特殊、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从理论形态上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总体结构。“三个代表”思想表现为层次性的结构:它的精髓,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的核心,主体内容,是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新论断、新观点;它的丰富内涵,还包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党和国家工作各个方面的一系列具体结论和方针政策。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构成“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诊病过程中,中医很重视把脉,因为脉象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作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重视对作家文学创作理论的发掘、搜集和研究,也是因为文学创作理论,是一个作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把握,它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研究刘鹗,要揭橥他何以创作出《老残游记》这部不朽的谴责小说的谜底,也必须研究其创作理论。但是,《老残游记》问世近百年来,尽管刘鹗及其创作曾几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而刘鹗的创作理论一直是刘鹗研究的盲点。其中之原因,大概与刘鹗并非专门的文学理论家,身后也没留下较多的文学理论著述有关;或者与《老残游记》造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不断认识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三大规律”基本要素的汇聚点 ,是我们党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关键点 ,自觉运用“三大规律”的着力点 ,继续探索“三大规律”的新起点 ,为增强我党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三大规律” ,是“三大规律”基本要素的汇聚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首次从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