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商品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证明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目的是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具有革命的意义。劳动力商品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劳动交换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劳动具有商品性质的结论,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对于推动经济建设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价值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现实意义钱津编者按:本文认为,价值是中性的,然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却将价值摆到了贬义的位置上,虽肯定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对劳动是褒义的,但到了价值就走向其反了。在马克思看来,价值不是中性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智慧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不仅使政治经济学发生彻底的革命,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灭亡规律,尤其是论证了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由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资本论》为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提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正因为要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从而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本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以及劳动力商品等等。从而创立了马克思的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论。第二,提出和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彻底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为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社会化问题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要胜利的理论根据,就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①所以政治经济学一定要研究个人的劳动怎样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称作劳动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对劳动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对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劳动是不是社会化劳动,还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既然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作者正在写的《<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第三章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有它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由于这个原因,《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只要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对于社会主义也是适用的。过去把G—W—G这个流通公式理解为资本流通,其实社会主义在客观上也有G—W—G这个流通公式。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在于有无价值量的变化,在于一个没有剩余价值,一个有剩余价值。作者把这种情况作为一般商品流通来理解,理解为简单商品流通和扩大商品流通。作为扩大商品流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共同的。所以在谈到总公式的矛盾时,不是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的矛盾,实质上是简单商品流通和扩大商品流通的矛盾。从简单商品流通到扩大商品流通应该看作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至于劳动力的买和卖,过去都说成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因。关于这点,马克思说得好:“资本则不然。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不在于劳动力的买和卖,而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断言未来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这是对马克思商品理论的一个严重误解。社会主义排斥商品生产实际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对待未来社会的一贯态度是相悖的,也是同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不相容的。马克思历来拒绝对未来社会的生产形式作具体构想.人们片面援引的马恩的有关论述均不能作为马恩设想社会主义否定商品生产的证据。打破所谓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说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汇 《学术交流》2012,(9):78-82
资本同劳动对立的辩证性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资本同劳动对立的辩证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观点揭示了资本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劳动向资本的转化。劳动向资本转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运动,其重要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生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生产价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正视或不太注意生产价格规律的调节作用。其实,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上,商品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轴心上下波动。因此,与其说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如说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指出的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实行等价交换,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抽象。在那里舍去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单个商品为例抽象地阐明了社会…  相似文献   

9.
关柏春 《学习与探索》2006,23(6):188-19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也可以概括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劳动价值论必然会发展创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可以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必须把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说明“劳动具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有些文章以复杂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过程需要较多的费用,而当前又不能象恩格斯说的那样全“由社会来负担”这些费用为理由来说明应给知识分子较高的报酬。我认为这是用马克思资本主义工资学说直接说明社会主义工资,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中包括训练费用。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工资也不是劳动力价格而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报酬多少完全取决于劳动数量和质量,根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多少无关。应该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论述:“现在怎样解决关于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呢?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训练有学识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不能表现为交换价值,因此,劳动力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作者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应当等于其使用价值量,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标志是它具有交换价值;并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是: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除了重点深入研究《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重点自然是整个第一章)外,还须联系第一卷以及第二、三、四卷的其他有关论述,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以便真正领会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一般和资本主义商品(价值)的理论、方法,以为进而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仅就《资本论》第二卷第十九章(以下简称“第十九章”)如何在深入批判“斯密教条”的基础上深化、发展了第一卷第一章(以下简称“第一章”)的商品、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在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方法论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是其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法理学等学科视角来评述资本主义分配的正义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合乎经济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正义的;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资本主义分配是非正义的;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资本主义分配正义具有片面性、虚伪性,自由、平等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尽管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张力,但从辩证逻辑上看,其理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那种认为马克思拒斥分配正义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发展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不仅应该有身体界限,而且应该有道德界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使用各种手段延长劳动时间,既突破了劳动时间的道德界限,也突破了劳动时间的身体界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也存在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但这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时间过长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对我国劳动时间状态进行伦理反思,既要认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要认识其危害,在此,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界限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劳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17.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商品综合价值论纲林珏,顾速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价值来源分为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价值包括工人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以及生产物质条件转移到商品上的积累价值,其中科技人员和管理者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和比率与操作工人有所不同,应作为客观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中的东方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既是前者的理论要点,也是后者的理论支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只有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抓住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0.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促进《资本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性著作;同时,也是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著作.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超常价值,圆成超常价值与正常价值辩证统一的完整价值范畴,破除了创新形成的“价值黑洞”;建立创新劳动价值论,系统研究和回答了“创新价值”课题,应对了当代国内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挑战;概括剩余价值二重性理念,明确了其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与生产力先进性的完整属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知识经济形态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论证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并完成使命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