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从智力成果的特点、知识产权法的法技术特点及刺激论等角度详细评析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指出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向社会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促进和推动信息开发、创新的内在刺激机制,为此知识产权法可分为支援型法和创设型法两类。同时,还探讨了传统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甚至反垄断法)在法技术构成上的异同及其含义,指出它们采用的规制手段不同,其受规制的对象也各异。除此之外,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与物权制度的若干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之初的朴素且模糊的权利认识,到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关于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以及法律经济学等理论关于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财产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现行刑法中知识产权犯罪在分则中位置,其主要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是一种属于私权的财产权的侵犯,又怎能将市场经济秩序当作其犯罪的主要客体?所以,笔者建议采取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散在型立法模式,在相应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中设置具有独立罪名和法定刑的刑法规范,在知识产权犯罪立法上予以改进:细化定罪标准;完善罪名体系;多样化刑罚种类。 相似文献
3.
徐楚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地方产业政策既要与国家产业政策保持终极目标一致性,又要充分考虑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要求。为此,在制定和实施地方产业政策时,必须注重其协调性、适度性、指导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太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
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表明知识产权除具有私权属性外还具有公共政策性.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性的客观基础在于知识产权客体--知识的公共性,意味着知识产权可以被作为一种贯彻公共政策的手段.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性并不是对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否认而是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二者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王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75-76
传统知识产权理论忽视对知识产权的公共性的研究,甚至有些理论体系将知识产权的公共性特征排除在外,导致知识产权私权膨胀,知识产权矛盾不断升级。明确知识产权的公共属性是完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自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产生之初即已存在,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上的特色制度,也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三部主要知识产权法律的最新修改显示,行政执法呈现出扩张趋势,但无论是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考察,还是从知识产权本身特有的属性、法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行政权扩张本性的抑制、社会条件的变迁等角度着眼,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都应当受到严格限制。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修改时可适当保留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内容,但应当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弱化。具体而言,修法时应弱化对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提倡行政调解,并适时调整行政查处的范围和力度。 相似文献
7.
彭立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6-20
尽管知识产权制度在几乎所有国家里都被建立起来,但还是有人对其合理性有所质疑。知识产权保护在具体运作中遭到一些疑难困惑,而这些疑难困惑归根结底源于对伦理原则的不同选择。文章从伦理视角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分析,论证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财产制度的伦理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2):133-136
探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对确定侵权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很重要。本文从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TRIPs规定精神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规定,分析和指出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Trips协议下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及面临的挑战.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分析、私权与公益的博弈、同质与异构的调和中明确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度,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主张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应兼顾本国社会发展水平与国际统一保护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专利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的产业政策属性,与产业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演进过程就是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发展的结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注重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国内专利侵权现象普遍,危害较大,对专利侵权行为予以刑事制裁的现实之需契合了产业政策的诉求,专利侵权入刑有助于促进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专利侵权入刑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刘建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11-115
财产权是大多数国家的宪法确认和保障的核心人权。财产权入宪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公民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个人自治领域的维护创设基本的制度架构。知识产权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财产权,虽然与现代宪法规定的一些基本人权存在着某种价值上的悖论,但是知识产权入宪与财产权入宪却具有逻辑上的契合。实现知识产权入宪的关键是消除知识产权与基本人权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2.
标准和知识产权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大政策工具。两者的契合形成了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 标准垄断化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对贸易各方产生双重影响,即政策对供给要素的影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在保护特定产业的基础上,提高竞争厂商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影响其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物必有体”的传统民法原则掩盖下 ,权利客体具有无体性的知识产权当然地被排除在物权范畴之外。然而 ,在将知识产品与物、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对比后可以发现 ,知识产品与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知识产权从属性上讲与物权并无牛氐牾之处。因此 ,以是否“有体”作为划分物与权利标准的做法已经不合理了 ,而应以“纯粹客体性”和“实在性”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 ,应当以知识产品为中心 ,参照物权体系构造一个大于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权体系 ,以加强对知识产品权的保护 ,完善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唐昭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5-20
物权规范奠定了大陆法系产权制度的基础,知识产权理论虽始于物权理论而最终超越物权理论形成完全独立的理论体系。随着传统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规范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的建立,"产权"便嬗变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上位概念并形成全新的产权体系。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啸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及特征是知识产权法领域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应是结合民事权利理论 ,以知识产权的客体为切入点。知识产权是人们对“知识”这种“形”的排他的支配权 ,它是一种民事权利。所谓无形性、地域性与时间性都不是知识产权的特征 ,知识产权惟一的特征是其客体的无形性 相似文献
16.
古祖雪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1-4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效力是指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对当事国 (成员国 )的作用力 ,它由义务性规范与权利性规范共同构成 ,其生效方式较为复杂 ,且有专门设定的国内执行条款。当事国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是与其“最低标准”的“接轨” 相似文献
17.
杨雄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102-106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在实体标准、程序以及评估程序与审判程序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对此,应加强知识产权评估基础理论研究,在明晰审判程序和评估程序职能区别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相应的审判程序和损害赔偿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研究生知识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激励研究生知识创新、维护研究生的公平竞争和增进社会利益有重要意义。研究生知识产权的范围和侵权法律责任可以找到大量法律依据。要肯定研究生的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研究生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规章、奖励机制和权利保护机制,明确研究生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