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关系相当特殊。苏轼任职凤翔时与陈公弼有矛盾,后来却一反常例为陈公弼作传;传闻贬苏轼到黄州是当政者想假陈季常之手加害苏轼,陈季常却成为苏轼在黄州交往最为密切的朋友;素有游侠之名的陈季常,却家有“河东狮吼”。真真假假的事实和传闻后面,表现了陈公弼对苏轼的严格要求、“爱人以德”,陈季常的侠肝义胆以及苏轼不记前嫌的风范,为人们的交谊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慧,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是奔波曲折的,也是伟大卓著的。他的生命在矛盾中挣扎,在苦痛中超脱,带给了人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邵伯温《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均有关于苏轼的材料记载,但由于父子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及各自人生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对苏轼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与评价观念。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邵氏父子虽然都反对熙宁新法及新法派人物,但在交往和评价新法反对派的问题上,两人具有明显差别,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对苏轼评价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苏轼《和陶诗》诗作的分析、研究 ,探寻其深愧渊明、厌倦政治、揭官场、爱百姓以及反省人生 ,内心充满矛盾的晚年心态  相似文献   

6.
王铎书法的崇古观念与艺术风格之矛盾的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礼 《中州学刊》2006,(3):255-258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由于其在政治上的无望和降清时期处于“贰臣”的谩骂中,内心充满了抑郁和矛盾,反映在他书法艺术追求上崇尚复古思想,内心追求魏晋风韵。与书法作品风格面貌的矛盾,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誓言或者说其传达给人的表面的复古心理,与其真实的书法风格面貌产生了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和心理动因,挖掘王铎书法观念与风格的内在矛盾,阐释其心理动因,对于认识评价其书法风格与成就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曾激烈地批评过苏轼,但他接受与认同苏轼对于士君子出处问题的论述,其人生履践也与苏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他们都具有狷介之个性与独立之人格,关注个体的自由自主,而本无意于仕宦;又不忘社会责任,出而从仕后,忠君忧国,直言敢谏,勤政爱民,惠民一方;内心既充满矛盾,渴望归隐与闲适;但又能坦然面对政治打击,独立不惧,气节不改。而相异之处,则主要为政治境遇的不同与事业追求的不同。他们的出处态度,兼顾个人与社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矛盾的清醒思考,显示了他们作为哲人的睿智深邃与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沈元林苏轼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表现,历来是为人所肯定的。本来,作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之一,与韩、柳、欧阳齐名的苏轼,能够得到肯定,也属当然。不过,当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出了个矛盾的苏轼。从《苏东坡全集》来看,总聚其间的...  相似文献   

9.
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三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活了六十六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就苏轼现存集子来看,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应试时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年二十二岁;最早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1059)再次赴京途中父子三人合编《南行集》里的四十首作品,时  相似文献   

10.
《中文信息》2008,(3):58-59
二苏祠位于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扩建,明未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往文学史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在评价某些作家思想时,往往将其放在静态状态上来进行研究.对苏轼思想的评价之所以众说纷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苏轼的政治态度和人生思想都是相当复杂、矛盾、错综、多变的,但却丝毫没有违背实际生活的逻辑和苏轼个性发展自身的逻辑.我们应当努力构建一种动态研究模式,在矛盾运动状态中研究作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月,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如同西方把“阿波罗”(太阳神)作为西方文化原型一样,月可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精神原型来加以研究。大凡自然物象进入艺术境界,必是创作主体的体验同物象的自然结构或精神结构相契合。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  相似文献   

14.
陈友冰 《学术界》2023,(11):133-146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由豪放雄壮向清壮深沉、多内心反省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刘保亮 《江淮论坛》2011,(4):176-180
当代河洛文学的父子叙事伦理有着浓郁的父性崇拜。阎连科小说的父性崇拜表现于苦难父亲、权威"天父"和道德父亲形象的塑造,而李佩甫则善于描写家族历史的父性怀恋。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以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潜隐着弑父情结。他们站在文化守成主义的民间立场,展开生存背景下的父子叙事伦理,唤醒我们内心渴望的原始久远的父亲情结,重新复活也许一度失落的生命记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充满了“先锋意识”的小说家,格非在其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中,演绎了一出大学校园里荒诞异常的闹剧,隐晦地寓言式地揭示了笔下人物内心真实与外在真实的差距与矛盾,而贯穿所有思想所有行动的则是人的欲望:人人身不由己地受着欲望的牵引,以至要瓦解理想与道德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论苏氏蜀学衰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苏氏蜀学衰隐的原因粟品孝无疑,宋代眉山苏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首先是大文学家,以其卓尔不群的文章议论知名当世,彪炳史册。但他们同时又是大思想家,受儒学复兴运动和三教加速融合的时代浪潮所裹挟,疑经惑传,谈性说理,形成著名的苏氏蜀学。有学者曾作如...  相似文献   

18.
自称“脆弱的二元人物”的瞿秋白,在临逝之前极为坦率地写下了《多余的话》,我们从中可以窥视那些终他一生的矛盾心理:既声明自己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又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戴着假面具”的“剧中人”;既终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义真诚感叹自己是一个陷入“历史误会”的文人;既觉得活着很累很倦,希望得到某种生理和心理的解脱,又流露出对生的热情和渴求。这些矛盾心理一直影响着秋白生前死后,生前精神痛苦,死后得不到人的理解。当他是“正面人物”时,人们用他的功绩来原谅他的“过头话”,淡化他的矛盾心理:当他成为“反面人物”时,人们又口诛笔伐他的那些本来可以理解的内心剖白。其实,瞿秋白不需要“原谅”,他需要理解。本文试图理解瞿秋白,并对他矛盾心理成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卡西尔、怀特的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评析,提出了文化哲学人学研究应予重视的理论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研究人,首先须面对“人之文化存在”命题固有的矛盾性,如何解答这些矛盾,将决定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文化哲学的人学研究应始终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联系起来,以突出其人学个性。文化哲学关注人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它借助文化诸形式,深刻揭示了人如何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以展示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延续进程。再次,人之文化存在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活动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从人——文化系统中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大系统,将开辟出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自从孔子提出"辞达"说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辞达"说纷然的阐释中,苏轼的观点全面而又深刻,显得非常突出.堪称整个"辞迭"说解读历程上的里程碑.苏轼所标举的"辞迭"说.包括标准、内容、基础、形态等几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性的、承前启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