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忏悔意识是铁凝小说中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试图在厘清儒家的“反省”与基督教的“忏悔”的基础上阐述铁凝忏悔意识形成的中西方文化背景。铁凝的忏悔意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文学遗产的精髓是"精神诗性"。精神是一种升华到宗教层面的境界。精神性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希望与绝望的悖论,是世俗逻辑的反向同构:以黑暗为光明,以坚忍为逃亡,以苦难为欢欣,以绝望为希望。文学是通过内面即黑暗的精神通道抵达上天,这就是文学希望之路,也是中国文学获得拯救之路。但在这条路上,我们的传统资源几近无有。而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抵达了几乎无人可及的精神的近乎宗教的层面,成为孤绝的"精神界之战士"式的"诗人"和"诗人"型的"精神界之战士"。中国鲁迅学虽然持续近百年,却仍然没有真正认识鲁迅的"精神诗性"的真谛,当代中国文学也没有继承鲁迅的这个真谛,存在严重的精神欠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忏悔意识不强,然而在现代文学中,那些标志着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渗透着强烈而深刻的忏悔意识.中国现代文学忏悔意识的形成,既源于作家的个性气质,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源,同时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中由对中国的后现代批评话语的质疑引发,指出运用后现代话语之前应首先厘清话语成立的前提。立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文中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考察:为创作命名的难度、作家地位及创作意识的变化、读者接受的转变、作品的流通机制。在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后现代阐释时,应认识到进行文化批评时语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争论。"文明冲突论"为我们研究国家政治、国际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活跃了国际问题研究的氛围。但是,"文明冲突论"错误地认为文明的冲突在国际冲突中起决定作用,否认利益冲突是造成国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根源。归根结底,"文明冲突论"是服从、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通过分析、评价"文明冲突论",揭示"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清朝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关于忏悔的故事,说有一个大胆书生用酒招待一群饿鬼.其间询问轮回之事,得知他们因生前罪孽深重.已不能轮回成人了,很是不解,因为依照民间的说法.只要能向佛祖忏悔,即能求得解脱。其中便有一鬼向他解释:“忏悔须及未死时,死后无着力处矣。”纪昀借鬼之口向世人讲述了忏悔要及时的道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这一命题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才提出来的。然而,其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写照却不胜枚举。这表明,"美丽中国"的思想因子早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均蕴含着丰硕的生态理念,为"美丽中国"的建构提供了源头活水。探讨"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元素,对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者形象出现的作家 ,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时期文坛 ,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济南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8日至 3 0日在古城苏州东吴饭店举行。本次会议为同仁性质的小型学术讨论会 ,来自北京、南京、济南、沈阳、石家庄、淮阴等地的部分学者出席了此次活动。提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进行讨论的现实原因在于 :建立在西方文化叙事基础上的当代人文知识话语 ,由于脱离了中国民族固有的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文化语境 ,所以不仅无法被广大的汉语听众所接受和解读 ,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剥夺着中国民族再现历史、表现时代与想象未来的可能。而一个…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是受历史渊源、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制约的 ,当然也与知识分子本人性格情操相关。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构建民主的人文精神氛围 ,强化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倡导民主的主体人格 ,使中国文化以博大开放的姿态、自由自主的精神走向世界 ,无疑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特定的历史现实,现代中国作家中的杰出者既要会同全民族向神圣存在虔诚忏悔,又要负起十字架代行耶稣天路历程的职责。因此,他们的忏悔情结是根深蒂固、绵长恒久的。同时,在现实的一面,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依然是悬而未决的历史使命;在超越的一面,民族崇高伟大的人格和热烈深厚的感情至今还是理想。为此,中国现代作家一直处在精神的煎熬状态,渴求展伸的灵魂始终未能挣脱重重束缚自然自由地舒展,成为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统战文化”是在统战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统战”,实际上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统战文化”与“文化统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元化语境下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平台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化的发展是历史事实,在21世纪的今天,多元化共存不仅是现实,而且是历史趋势,是未来化存在和发展的方式。面对这一各种化共存相互冲击影响的大趋势,本着重探讨当代中国先进化如何保持本土化,如何对待外来化,如何在这两之间找到契合点,以确立多元化并存时代的中国当代先进化的定位,构筑其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质疑、辨析了"文化侵略"论,肯定了西方近代在华文化活动的价值,文章的基本观点是:试图厘清文化侵略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与是否存在思想文化之互动联在一起.近代西方在华的基督教文化活动不存在强制个人接受的问题,因此不属于文化侵略.真正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是与文化专制、文化强权连在一起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不过是将文化专制推广到异国而已,没有文化专制,就没有文化侵略与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躬自厚”的一面,已被人们广为阐释。与“躬自厚”的一面相比,“责于人”的一面更能反映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在许多时候,“躬自厚”是各种身份的人为了能够“责于人”而作的准备;君臣民互相责以本分,是传统政治活动的基本样式;而古代社会诸多矛盾的生成及其解决办法,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责于人”的政治文化有关。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文化,对于合理解释古代中国治乱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处理好"文化语境"的问题。本文解释了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指导作用,提供并分析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90年代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差异造成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概念空缺,已成为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切实可行地填补文化空缺?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笔者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不折腾”这一俗语词为个案,通过具体分析目前流行的各种译法及问题,揭示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理解的困难性,总结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填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从这个视角反观后殖民主义世界大气候下的中国当代文化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前半殖民地国家 ,我们不难见到中国文化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存在的文化殖民情形 ,以及种种“后殖民”现象。我们利用这种全新的观察角度所进行的中国“后殖民”现象剖析 ,其目的并非有意贬抑中国当代文化而仅仅是更真实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境遇 ,在历史中思考我们文化的命运 ,探寻我们文化艺术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但俄罗斯的西方文化渊源,使它承继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与忏悔感,中国文化则具有“乐感”色彩,直到近代,受西方影响才出现知识分子的人性忏悔。而19世纪以来,中俄知识分子面对民众所产生的阶级忏悔,则构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0.
科学在中国扎根的时间短,根基不够深;科学文化在我国文化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不牢固,有一种历史缺失.这是我国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文化语境,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公民科学素质低下这一问题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