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角度分析和考察心身同一论的缘起、发展与演变,尤其是从普赖斯与费格尔的"心即脑"到斯马特的"感觉即大脑过程"、再到蒯因在心身关系上讲本体论层面的一元论与心物语言层面上的二元论相结合。虽然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同一论倡导者们在本体论层面所共享的立场,但是心在什么意义上同一于身、心理语言不能还原为物理语言的原因分析上却存在着不少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心学是现代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哲学核心理论是心物论。本文从心物相即、心物合一、心外无物三个心学命题入手 ,分析了现代新心学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新心学的心物理论 ,表现了与西方唯心论不同的理论特色。把握新心学的心物论 ,可以把握心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中国唯心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个例同一论是一种弱同一论,它既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同一,又承认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其中,以戴维森的"异态一元论"为典型,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即物理实在,但可以用心理概念和物理概念去描述和解释。个例同一论虽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但由于它忽视社会历史因素对心理现象的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因而不能对心身问题做出完全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杜奋嘉《红楼梦》对环境的传移模写的绝妙之处,在于呈现出一种“心物同构”的交融美、统一美。“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①给人以和谐、冷静、愉悦的宙美心理效应。但作为《红楼梦》环境艺术成就的最...  相似文献   

5.
论“心物交融”审美理论的逻辑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物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它植根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 ,随着心物交融和合的程度不同 ,可以将它们解构成三个层面 :(1)心物感应的审美发生论 ;(2 )神与物游的审美创作论 ;(3 )境生象外的艺术境界论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的美学家 ,他的情景合一论是其情理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于思辨特色及和谐美感 ,是对中国古典情景关系认识的理论总结。一、情景说的认识基础和情、景    概念内涵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涵盖两个论题和两种类型。两个论题就是从创作发生机制来说是心物交感论 ,从审美表现机制来说是表情方法论。两种类型是指景中情和情中景表现形态 ,并由此而深入到艺术意境论。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是建立在其心物学说基础上的。如果说他的情理合一论是从心理—伦理关系出发 ,那么其情景合一论则是从心—物(情—境 …  相似文献   

7.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诗的生成机制--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正天 《学术论坛》2005,(10):158-162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以"感"为枢纽探寻心物感应的内在关系,揭示心物交融互动的规律,从"即景会心"到"相为融浃",整个过程表现为"随物宛转"与"与心徘徊"的复杂交融,相当深刻地揭示了诗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尔科姆难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如何看待心理因果性与还原论的关系。随附物理主义企图超越还原论重新定位心理因果性,遭到了还原物理主义的反驳。而主张非还原论与还原论并存的两种解释策略,认为既可以存在心心自主性的理由解释也可以存在心物还原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6,(4)
心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话题。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心物论,形成了心物论的一个经典表达。本文通过对方以智早年心物思想,探讨"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思想来源;通过"物"对"心"的规定性与"心"对"物"的确定性,分析"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指向;通过与荀子、王阳明等人心物思想的比较,谈论"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芬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57-58
刘勰《文心雕龙》论"兴"体现出试图突破前代论"兴"传统,关注文学本体规律,更加侧重于分析文学的审美特征的趋势。刘勰"拟容取心"说的意象论意义在于把握诗人、外物以及义理的内在统一,从而创造出心物交融的"意象"。刘勰论"兴",完成了对汉儒诗教比兴理论内涵的巧妙置换,并引领了这个古老的诗学范畴的审美化演进。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21,(5)
柏格森在其《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一书中,从绵延概念出发,对西方哲学中的决定论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涉及自由问题的决定论学说有物理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两种形态,物理决定论最终以心理决定论为前提,而心理决定论最终又诉诸一种物理因果性。柏格森指出在物理因果性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因果性,基于这种心理因果性的理论可以对意志及其自由作出更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个例同一论作为一种弱同一论,它既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同一,又承认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个例同一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但由于它忽视社会历史因素对心理现象的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因而不能对心身问题做出完全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高瞻 《社会科学论坛》2005,(5):16-18,21
个例同一论作为一种弱同一论,它既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同一,又承认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个例同一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但由于它忽视社会历史因素对心理现象的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因而不能对心身问题做出完全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近期台湾省内较有影响的哲学伦理学派别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一是政治上直接为台湾当局服务,在宇宙观或本体论上坚持“心物合一论”、“心物一体论”的“中性一元论”哲学、官方唯心主义哲学。其主要研究目标,被确定为“重建三民主义哲学基础、哲学体系”。这一哲学派别在致力于上述问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依照这个理论,在对宋词所展开的宏观研究中,“心理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任务.而“词”这种文体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心理”更具有它特殊重要的意义.词人写词,往往并不在于忠实地再现生活,却偏多于尽力摹写其心态和塑造一种心物  相似文献   

16.
"物感"作为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基本命题,强调心物的交融互生,"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二者相摩相荡",然而,关键是二者"宛转"徘徊"、"相摩相荡"的内在机制何在?是简单的相加、结合,还是具有更深层的交融机制,需要深进一步分析透视.本文认为包括潜意识在内的心理内存,作为"中间变量"主导着心物交融的运动与结果,这是心物交融的深层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7.
柳海涛 《兰州学刊》2014,(12):31-35
物理主义以物理/非物理的标准看待世界,试图解释心灵如何能够是物理的,但对什么是"物理的"并不明确,这使它内在地包含着不融贯性因素。若以心理/非心理为划分,心身关系就是解释心灵是否最终依赖于非心理现象,但它蕴含着心理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在根本上并非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8.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动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国古代文...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实践美学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后期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主,是实践美学观的系统化建构时期。李泽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大旗,在对蔡仪的客观论、高尔太的主观论、朱光潜的心物二元论的批判中,提出了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建构了由美学、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组成的美学原理体系,总体上说具有很高的思辨水准和理论价值,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李泽厚的某些论述也存有瑕疵,本文并不讳言,并就此展开了对话,表述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个例同一论作为一种弱同一论,它既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同一,又承认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因而从特定的角度为"世界除了物质什么也没有"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供了根据和论证.这是当今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中较为激进的一种形式,它引发我们对"在什么意义上才可以说人有心"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思索.我们既吸纳个例同一论的合理成分,也借鉴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重新解读了马恩的经典著作,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处于本体论地位的只有物质实在,但是在现今条件下我们并不能立即抛弃心理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