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2.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3.
唯视听是审美感官,似乎早已成为定论。如柏拉图、普洛丁、圣·托玛斯、黑格尔等人都把视听之外的感官排斥在人的审美大门之外;我国的李泽厚在《美感二重性与形象思维》一文中认为,视听以外的感官动物性因素很强,“难以形成审美感官”,蔡仪在《美感简论》中亦持类似见解。然而,本文所要提出的是:视听不是一个孤立的感官,假若把它们从其它感官中孤立出来,它们不是审美感官。从对客体的反映来看,审美是主体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从主体本身来看,如格式塔心理学所倡,它是主体各感官与各种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审美“心理场”;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是人类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感性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感性物质基础本身还不是审美事实,它们只不过给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提供了一种形式上的可能性而已;要使审美成为事实,就必须给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提供一种实在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主体和客体构成一种审美的关系,构成一种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以便一方面体现出主体的体验性与功利性相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客体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草原的安代,是科尔沁文化现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科沁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安代歌舞具有审美主体客体之间的短距性与紧密性、审美活动的群体性与合一性、审美对象的生活性与艺术性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艺术价值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价值,从内涵上说,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价值类型,而是以特殊的组合方式(审美与情感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种蕴含着多种精神因素的综合的价值类型。就艺术价值本身来看:艺术价值生成、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满足这一要求的关系之中,是在主体的精神需要和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的客体功能通过艺术活动达到统一的基  相似文献   

7.
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作品通过具有感知能力的欣赏者的知觉感知成为审美对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够领悟作者意图的创造性的欣赏,使音乐作品进入听众意识之中,重建活动就显得有意义.音乐作品有它的自在性,知觉主体在感受音乐作品时要积极介入,但不能随意.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知觉主体总是带着某种审美标准去评判审美对象,对于不符合自已的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可能会作出与音乐作品原意相左的理解.在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的偏离也时有存在.另外,审美心理定势对音乐欣赏活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审美欣赏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它的发生,总基于特定的审美关系的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构成,离不开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审美关系就难以维系,审美欣赏活动的展开更是无法实现、无从谈起。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发生学的认识论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于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同样,美——作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欣赏活动中对对象的一种认识、一种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美存活于审美情感的眼中。审美情感因与客体的物理属性疏离,无功利,不自私,非占有。它不追求审美以外的东西,自身就是目的。因而,饱含审美情感的主体在审美观照中才能实现审美移情:将自由生命力投入于对象之中。对象因有主体生活于其中而变得很美!  相似文献   

11.
论文艺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精神在实质上体现为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这种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对立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崇高精神 ;在人史关系、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相统一的情境下往往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和谐精神。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和和谐精神总是通过弘扬人的崇高精神逐步地加以实现的。我们需要描写壮美和崇高的人物、事件和现象 ,以感召和呼唤的激情 ,用壮美和崇高的精神培养和增强人们的不畏艰险和追求光明的信心与勇气 ,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在外语教学中 ,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所学语言只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混淆二者的关系势必造成教学方法上的失误。然而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过分地强调背诵课文、机械记忆及偏重语法规则讲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也不可一味地垂范。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 ,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理解语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论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于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遭到质疑和消解,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仿佛已经不言而喻地被取消了。但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来看,美作为客体的存在是不可能取消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可能构成现实的“主体间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只能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美和美感不能混淆,美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体的属性;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美是客体的审美价值,美离不开人的审美需要和人类社会,但是美可以而且事实上独立于每个审美主体的美感而显现出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美学亦称为价值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概念是价值及审美价值。价值就是在人类的客观历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肯定性的意义就是正价值,否定性的意义就是负价值,无意义就是非价值或无价值。从学理上说,审美活动与价值活动、审美现象与价值形态同形同构,审美活动属于价值活动范畴,美(审美现象)是无数价值形态之一种。以往美学有两大误区,一是在价值形态之外找美,一是认为审美无功利。如果把美(审美现象)看作是一种价值形态,那么,我们就要从美学的误区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6.
美感潭于快感,但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美感与快感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引起美感的感官与引起快感的感官不同,审美主体在获得美感和获得快感时,主体注意力的焦点不同,美感产生时,主体并不占有对象,快感获得时,常以主体占有时象为前提。区分美感和快感的界限,有助于引导正确的文艺创作和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7.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黑格尔、卢卡契、本雅明等人中介思想的分析表明,中介超越了传统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观念,它是主体与客体、一般与特殊、同一性与非同一性间的冲突、纠缠的力场;而星丛与力场实质上是阿多诺中介理论的两个讽喻,它们形象地表达了各要素之间平等地相互构成、相互作用的中介关系。中介理论成为我们深入理解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所形成的辩证法星丛问题的一个核心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关注点或侧重点是不尽一致的。马克思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即实践中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 ,恩格斯则更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认识中的反映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继承者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哲学特色 ,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意志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能动与反映、解构与建构、激进与渐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关系问题上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均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从而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历史影响 ,形成了前后相继而又有很大差异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