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儒家思想家的生态智慧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态道德哲理,文章深入阐述了儒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和“节用而爱人”的命题对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如何利用儒家生态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高校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具体包括转变教育工作者观念、优化生态德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使命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科学与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结20世纪生态道德教育的得失入手,提出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理”和“情”;生态科学不仅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理性基础,也是培养生态感情的认知基础。鉴于此,认为在新世纪应加强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科学的联盟;生态道德教育应与生态知识的普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审视,发现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观下,道德教育必须是一种生态性道德教育,即建构生态和谐的道德教育理念,培养道德教育的“和谐”、“生态”的合格公民。潜在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获得知识,特别是非学术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潜在课程的特点与功能看,潜在课程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德育的生态本性,建设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养成的目标应符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别于生态德育,生态道德素质重在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应重点关注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陶冶大学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以最终规范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民族性、教育对象多元性、教育任务艰巨性等基本特征,加强该地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生态道德认知和实践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促使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人格的系统塑造和教育之中,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美感、生态责任与良知以及合生态理性的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实践精神等。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塑造,应当明确生态人格的塑造在生态德育系统中的目标定位、注重生态人格形成过程和环境的系统性教育、“平等对话”、“自我内化”、“主动参与”等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2.
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德育是对人际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它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 ,又是一种新教育活动。以其存在特性和价值特性综合分析 ,生态德育具有多方面的理论特征 :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特征 ;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性特征 ;德性养成上的类主体特征 ;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特征。生态德育的理论目标可集中表述为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生态德育的内容架构是 :环境道德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伦理教育 ;人际关爱教育 ;生态道德体验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校生态德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德育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整合传统德育之后的一种崭新教育范式。高校生态德育的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生态人";对于高校生态德育的内容体系和途径,文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是生态学在研究生态系统和生态竞争的重要术语,将此原理引入到高校德育领域,为高校德育的发展拓宽了思路。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为基础,可以将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解为一所高校的德育系统个体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结果。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生态位的宽窄。高校德育生态位是存在多重维度的,任何一个高校德育个体在空间、时间、资源、规模等多重维度上都有不同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效果是德育界永恒的话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高校对大学生这个准社会群体实施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高校德育系统的生态化程度。德育生态建设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德育目标的统领性建设、德育制度的供给性建设、德育主体的人本化建设、德育手段的实践性建设以及德育环境的功能化建设则是高校德育生态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危机日益凸显,受到了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用生态的观念和方法审视高校德育可以发现,高校德育内、外环境和自身都存在生态问题,并使得高校德育低效.所以,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对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形态,具有其生态本性。文章从此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道德教育研究本身具有其生态性.拘泥于某一特定学科视角局限的道德教育研究缺乏全局性的总体把握。因此,从道德教育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从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从支持系统、操作系统、环境系统和转化系统建构方面,全面分析道德教育,建构起多学科研究视野中的道德教育生态体系,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和德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旨在转变大学生传统的自然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等,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因此.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可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