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海鹏 《职业时空》2008,4(8):103-103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侧重就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轨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正兴 《现代妇女》2014,(10):73-74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在思想理论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及其他国家、民族的和谐社会思想,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肯定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矛盾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他的从实际出发反映事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的。的确,邓小平以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没有创新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独特而又完整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杨建 《现代交际》2012,(12):152-153
时代问题是邓小平理论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时代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依据和客观基础,呼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世界的眼光、发展的观点对时代进行动态的分析,使理论跟上变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而形成的极为重要的精神产品,对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本篇文章所研究的延安精神就是(1935年至1948)这一段时期。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可见研究延安精神,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有其深刻内涵和科学道理,它符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哲学道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结合。  相似文献   

7.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走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邓小平理论宝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的设计中,教育始终占据主要的位置,其中思想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与目标、原则与方法、组织领导与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它们前后联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对于改进和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98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寻常的一年。这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相继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从此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引向新的胜利。一、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巨变,国际共产主…  相似文献   

10.
徐丙祥 《现代交际》2010,(4):116-120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理论,三者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继续推进-5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繁荣。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宗教理论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宗教观之间的继承、发展、创新与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性。本文将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之历史渊源、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容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求明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进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和建设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了科学、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即“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的干部选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施实启自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以来,一个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正在形成。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进一步开拓我们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高度概括为"五种精神"。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角度理解其蕴含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对于邓小平理论研究是一种补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贯彻十五大精神首要的就是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而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那里一直是作为精髓的东西,在邓小平理论这里又有什么“新”可言呢?这里的“新”,就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基础,就在于在这个实践进程中对陈规的新的“突破”.十五大报告论述了两大历史关头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邓小平著作中名篇不少,为什么如此突出这两篇?就是因为这两篇著作,在两次重大的历史关头,推动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它们具有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和把新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重大意义,即具有划时期划阶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三大创新理论成果。第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第二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第三大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文化财富,一直是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层面上,融合说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把二者相融合有充足的原因、广泛的可能性和十足的必要性,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使之真正体现中国的时代特色。本文就“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伟大的成绩须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为保障,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证明,只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境界,才能保障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传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这些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