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蒙应具备三个维度,即理性、感性和神性.中国的启蒙主义也应该具备这三个维度.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主要参与了启蒙的感性维度和神性维度的建构.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最早的形式是以译介方式出现的.对尼采、叔本华等人著作的译介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哲学美学基础.一方面,中国现代的启蒙思想家王国维、鲁迅等将当时西方最时髦最具先锋性的哲学美学和中国的启蒙建构结合到一起.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是在两种现代性即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当中建构了启蒙的感性维度.另一方面,中国现代主义文论还承载了建构启蒙的神性维度的重任.这主要体现为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学所具有的神学来源.例如,作为基督徒的中国现代主义诗论家梁宗岱的"纯诗"诗学观,发掘了象征主义诗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性建构在"古今中西"问题域中显得异常复杂,亟需在厘清现代性自身属性及其合理形式的基础上,推进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路径的思考。现代性脱胎于西方文化传统,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但经过理性化论证以及资本主义扩展而具有普遍性维度。对于现代性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出发予以理解,在普遍的人的解放尚未实现以前,现代性属于趋向具体普遍性的文明论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作为现代性的合理形式出现,但资本主义形式必然产生"反现代性"的异化形式,使现代性运动表现为理性化话语与强制性权力相结合的矛盾关系,而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形式则是一个既合乎历史必然性也合乎现代性价值理念的合理结果。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在当代中国还处于实践和理论不断生成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两大问题:驾驭资本和再造传统,前者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后者缘于中华传统现代化目标,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4.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蒋浩伟 《东南学术》2021,(3):211-217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的话语体系,而并非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准确描述.这种文论话语不仅遮蔽了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的多重内涵,也忽略了二者诗学所承袭的中国诗学传统和面临的复杂历史语境.在审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之外,借由王斑、王德威关于中国研究中所表现的抒情与政治的多方涵涉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审思,将二者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政治,继而加深对二者诗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朱军 《社会科学》2020,(8):182-191
《红楼梦》将"有情之宇宙"确立为中华美典,同时将"理想世界"(乌托邦)与现实世界的二分作为文学结构的原型,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典范的古今之变。相比曹雪芹"补情"作为一种"审美导向",晚清"补天"话语代表了"问题导向"的新的美学思潮。以王国维、吴宓、牟宗三、余英时、高友工等人的红学阐释为线索,对照近现代文学转型可见,抒情传统与性别政治的遭遇,呈现为纯直无曲之境界与平等自由之乌托邦、温柔敦厚之情教与神魔同在之现代性的传承与转换,也将情理之辨置于文学现代性诸多冲突的核心。生命以情胜与宇宙以理彰,深刻地体现在中国女性小说乃至文学典范的转型之中。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4-20
现代性批判是英国新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蒙德·威廉斯、安东尼·吉登斯和大卫·哈维等英国新左派代表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运用时空一体的思维范式,坚持以"人民为重"的理论立场,采取多元开放的理论取向,建构了独具特色的英国新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增添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内容与一支强大的话语力量。但是,英国新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建构思路过于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的社会规律,具有空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表现为"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有着密切关联的知识形态坚持的是一条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建构路向。前者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或者说更为强化了自身理论建构的"现代"意味。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性进程初始阶段的文化先锋,在代表西方现代性文化发展倾向的同时,也蕴含了西方现代性文化体系本身所存有的各种悖论与死结,其理论建构、价值诉求暗含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西方唯美主义诗学建构中所存在的悖论性问题主要有:文学自律与意义困境、人的解放与主体性陷阱、时间崇拜、多元崇拜及其问题、批判性与反思性偏执等.  相似文献   

10.
方顾玮 《江淮论坛》2013,(6):157-162,177
回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正在批判、吸收、继承中进行整合与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这就是走向文化诗学视野的比较文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而从比较、对话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话语的输入给中国现代诗学带来了思维的结构性嬗变。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以一种较为自觉的方式,逐渐转向了对于诗的知性的现代性的追求。具体而言,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思维的建构与完善,又主要是以三种理论阐释流向之合力共同促成的。即:经验的传达说,抽象的思考说和张力的综合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09-114
当代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从斯图亚特·霍尔的"两个全球化时代"理论出发,在经验层面以提供反例的方式论证了"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对解释全球化时代"媒介图景"的无效性。格罗斯伯格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的不足之处,然其以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部分本土化"事实"去否定"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可能带给我们以思想和现实启示的做法,不仅显示出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偏重经验事实、批判性较弱的特点,亦有故意回避当前文化弱势国家存在"文化帝国主义"和"麦当劳化"这一"事实"之嫌。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学模式的观念契合与当代文论的现实需求是推动中国文化诗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诗学的本土化建构关键在攫取古代文论资源,只有充分挖掘当代文论与传统话语模式的相通契合处,汇通古今,才能真正有效的系统建构中国文化诗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毛诗《序》、《传》的基本思想和批评形态,都体现盛世文化精神。毛诗《大序》以“六义”为核心,形成了系统,条理的诗学结构体系,体现出与大一统精神一致的诗学整合的文化追求。毛诗《序》、《传》以政治化、伦理化、历史化的阐述原则,为理论座标,形成融汇古今、贯通家园的诗学情感论。毛诗《序》、《传》以尊孔崇儒的去取标准确立了儒家诗学价值观的正宗地位,使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在诗学中也得到真正的落实。《毛传》标兴及其对兴诗的阐释,体现由具体物象通向包含特定王道内容的主观情志特点,表现出盛世文化乐观、自信、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陈雪  郑家建 《东南学术》2006,5(2):143-151
诗学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于文本解读、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对诗学研究进行清晰的理论描述和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诗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已成为现代诗学理论建构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域.立足于上述的问题域,本文围绕"何谓诗学","何谓诗学研究"和"诗学研究的综合视野"三个问题,试图具体阐释诗学的理论内涵,揭示诗学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三个内在层次,建构诗学研究的文本/作家、文本/审美传统对话视野,从而在理论和方法的两个维度上对现代诗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做出我们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柴华 《北方论丛》2012,(3):29-33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周作人"象征即兴"的观点旨在为初期白话新诗寻找一条发展新路,梁宗岱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合理误读"则蕴涵了中国现代象征主义的基本质素和理论构架,而穆木天从尊奉象征主义到否定象征主义,把诗歌的社会价值等问题带入诗学建构领域。由此看出,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接受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视野都参与着理论传播图景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理论本质上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演进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和出路进行了理论探索,旨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开拓出现代性反思的新维度,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对待现代性问题的辩证立场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致思路向进行批判性分析,深入研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凸现的风险问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贡斯当以"自由古今"的历史社会类型学启发了伯林的自由概念,为自由主义建构核心范畴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贡斯当的贡献不限于此,其关于政体设计的"秩序理论"同样影响深远。面对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秩序重建难题,贡斯当提出了"中立性君主"学说,设计了法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模式,在理论上期待一场法国式的"光荣革命"。这一设计具有"复合代表制"的理性内涵,是传统君主制与分权式共和制的合理整合。这一思路启发了19世纪下半期欧洲的国家学说,并在20世纪初引导施米特建构了总统护宪理论,同时间接影响了凯尔森关于违宪审查权的结构性思考。贡斯当的"复合代表制"理论对于中国的政体结构完善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