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润花 《理论界》2014,(8):167-170
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情商教育提出中充满了德育元素,也是德育新发展的强力召唤。对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历经了从相互包含到相互重叠,从相互取代到相互补充的认识历程。大学生情商教育促进了德育的内在形式,大学生德育提升了情商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编辑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 《北方论丛》2003,(4):121-123
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相互结合的辩证统一体,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反映在编辑主体与具体的某一编辑客体之间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形成的充分信任关系、怀疑关系和不信任关系。进一步解析了主、客体之间结成不信任关系的原因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平衡与不平衡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任何事物的矛盾在力的表现上,都是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公安主体与第一客体在力量对比上呈整体的平衡态势.公安主体与公安第二客体之间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基础上也必须保持一定平衡关系.公安主体内部也存在许多平衡问题.认识和研究公安主客体中的这些平衡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公安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高校德育主体客体认同过程及认同中关键要素的分析,概括了德育主体客体认同律的内容;通过对目前高校德育认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查找高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就增强主、客体认同问题进行了思考.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同的概念及认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目前制约高校德育主、客体认同因素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提高认同率、提高德育效果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宏观主体与微观客体复杂联系的考察,拓展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理解。对量子理论所涉及的主观介入和主客体划界等问题的系统探讨表明,在微观认识中,由于通过实验设计、提问方式及对微观客体与宏观实验安排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宏观效应的描述和说明,主体作为参与者的事实暴露无遗。但这种主体参与以及由此而生的主观介入都只是在描述的意义上。从描述的观点看,主体和客体本来就是出于主观规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划界是主体根据认识的需要作出的。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满足人多方面需求和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主体通过消费来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之一。在物质产品极大丰盛的当代消费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却日益缺失,消费异化。与此同时,消费的客体对象范围逐步扩大,从使用价值到时尚价值、符号价值,甚至一切都可能成为消费客体。但消费终将回归本质,客体是为了主体而存在,是为了促进主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主客体关系入手,论述了新时期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并探讨了基于新型主客体关系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显性的、直接的,所以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和强调,很少有争议;相反,学生却长期处于从属、弱势地位,其对教学的深层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然而,人性化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非工具性的教育一定会以教育对象的需求为追求目标,尊重、研究、指向教育对象,为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况且,教育活动的成效也只有通过教育对象才能最终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主导教育教学活动方向、内容、手段等各个方面的是学生,这一点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只不过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10.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界面地区,这里是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展开论战的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理性主义不是以客体否定主体,就是以主体否定客体;经验主义剐迷失在知觉和现象中而遗忘了主客体;后现代主义根本抛弃主客体关系走向了虚无主义.现代认识论要走出后现代困境,必须重新返回主客体关系的界面.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历代教育制度着重强调的主要方面,而实际上又往往是薄弱的环节。根本原因在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分离,德育以脱离教学的独立形式、独立内容而存在。受教育者在求知动机支配下,这种与智育分离进行的德育难以形成审美对象,因而客观上形成德育效果的无力。德育与智育的本质关系统一,其教育形式应与智育有机联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德育应充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目前哲学界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几种规定的质疑,考察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历史行程,及与此相伴随的主客体观的确立和科学解决,认为以实践——认识为中介的主客体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主客体统一关系的认识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对主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课题。纵观欧洲哲学发展历史 ,它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发展圆圈 ,也就是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偏重于研究客体的正阶段 ,到近代初期欧洲哲学偏重于对主体问题探讨的反阶段 ,再到近代后期哲学关于主客体统一认识的合阶段。不同阶段对人类实践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主客体理论是其历史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理论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检验四个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追溯其演进过程 ,一是有助于从理论上正本清源 ,促使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文本” ;二是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 ;三是有助于坚持群众史观 ,真正地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更加切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7.
吴小侠 《兰州学刊》2009,(11):202-205
戏曲欣赏属于艺术活动,包括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看。戏曲表演既是艺术,其中又包含丰富的技术;戏曲中包含着丰富复杂的信息。戏曲观众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由于观众自身经历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便会出现信息不能完全对称和实现甚至信息的扭曲变态等情况。文章重点分析戏曲欣赏过程中信息实现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厘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关键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客体的客体性的把握是否正确、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属性,对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申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8,1(2):192-194
德育主体意志力图成就道德的人。然而,在不同人类历史阶段,德育或追求德育意志"神性化"而转向"奴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或追逐道德意志的"物性化"而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如今的生活德育高扬"人性化"道德意志,其目标、途径及内容却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20.
吴静 《晋阳学刊》2022,(4):69-76
与洛克和休谟这样经典的经验主义学者不同,德勒兹和阿多诺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但他们都拒绝以任何超验的形而上学概念来架构知识和理论本身,以生成性分析的方式推进对批判对象的边界和条件的探讨,从而实现内在批判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他们的知识获得方式归结于经验主义传统并无不妥。这样一种理论立场突出地显示在他们关于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关系的解构上。从阿多诺的客体优先性到德勒兹的主体性生成,鲜明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当代理论倾向。这对于理解当代哲学的众多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