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历史悠久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千百年来 ,中国画家刻苦钻研 ,潜心求索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 ,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艺术实践 ,使得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实 ,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萧红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多维度呈现了蛮荒景象。荒凉的场景成为她小说的重要特征。萧红对人性荒寒进行隐喻性批判,笔下的民俗世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从呼兰农村生存的艰难到悦神娱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揭示了人粗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她的作品无不浸润着对故乡的爱与无奈,这既是她灵魂和生命的牵系,又是无法重返的家园。呼兰河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景,天荒、地荒、人荒,无处不荒。萧红创作的深远意义在于其超越了地域性,展现了来自社会历史、地域文化和性别等因素造成的生命痛苦,具有人类文化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西方现代哲学两个侧面,论述了西方现代主义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并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指出郭沫若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时,主要是从思想特质、楷神实质上来接受其现代社会意识的,而这一特征恰与“五四”的大时代环境相一致,所以造成了郭沫若“五四”时的诗作,不仅鼓舞了千百万热血青年,而且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中国第一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一直自觉地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洪波涌起的新文化,即使当他从事小说创作时,也难以忘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使他的小说在向艺术高峰攀升的时候,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从而使文化推介和艺术创作具有了镜像互证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民族精神气质与个体性文化人格,在林语堂小说中得以完美呈现;同时,因为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深湛内在的文化支撑,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共时性特质。对文学不朽意义的自觉追求,使林语堂的小说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实现了其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走到21世纪的今天,渐渐凸现出两种风格、两类文本,这就是音乐情绪片和纪实片.情绪化的影片人物,"碎片"式生活幻影,拼盘式的镜像语言,MTV式的镜头快接方式,摄影镜头的激情晃甩,大段大段摇滚音乐演唱……充盈的"音乐情绪"弥漫在新生代早期的创作之中,颇具叛逆精神的摇滚乐似乎成为初期新生代群体作品的一致商标.这种音乐情绪依旧投射在进入21世纪的新生代作品中.而关注中国底层社会人生"当下处境"的纪实电影却成为21世纪新生代创作的主潮,成为新生代作品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民族文化的碑铭。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无不在它的语言中留下印记,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维特征、认知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能在语言中找到证据。语言造词与其文化理据之间是一种镜像关系,语言造词的理据必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民族文化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的造词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坛似锦,诗人如林,其间有一些早慧的儿童诗人及儿童诗作值得我们关注。从《全唐诗》中诗人在儿童时期创作的诗歌着手,首先阐述儿童的概念,即限定在14岁以内的人群;其次分析儿童视野中的诗歌题材,主要是咏物诗和叙事诗,多以儿童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审视和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抒发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创造了一个迥异的童心世界。最后探讨这些儿童诗作独特的艺术个性,从高度的形象性、丰富想像力、构思的新奇性和思想的"早熟"性等方面来分析。虽然唐代儿童诗人及其诗作被遗忘在古代诗歌史和文学史之外,但它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思索。  相似文献   

8.
《高兴》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乡下人”表现出来的对现代性一厢情愿的追寻和认同,并未能消除现实存在的城乡差异,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精神困惑与迷茫。贾平凹立足底层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镜像中的咖啡标定了人的"现代性"品格,而这种品格在演化为时尚印记的同时,也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权利关系,即现代性意义上的身份认同。客观上咖啡消费体现了一种如何在更替变化的现代性环境中确认自我的方式,而这个现代性身份符号的背后,媒介语符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介创造需求,而需求又折射身份的价值,与其说咖啡的消费是一种需求,不如说是现代性骚扰下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似乎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才能缓解。媒介依据现代性(时尚)的逻辑编织的"咖啡神话"让我们期待那个若即若离的"理想我"。"镜"中的"像"与"人","咖啡神话"与"理想我",向我们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主体存在的视觉基点是被规定出来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的规则,其制定者是"现代性",而执行者则是"媒介",咖啡媒介镜像所控制的"自我"和对"自我"认知的位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视觉和有关视觉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绘画是从“看”出发的艺术。在图像及其发达的当下,如何在无处不在的形象包围中,重新确立绘画的价值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问题。传统的写实与写意人物画难以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从根本上是因为其只关注如何具体去画而漠视了如何去看的智慧,由此造成了与外界的隔阂,绘画成为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代女性由于她们独特的社会地位,其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她们的创作,从题材上看,主要以花鸟为主;从表现技法看,大多偏爱工笔和兼工带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创作技巧的革新方面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的实验精神和革新意识。在诸多作品中她巧妙地运用镜像,使之成为她塑造人物和读者了解人物的一种独特手段。文章分析了镜像的使用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达到的作用和效果。首先,通过镜像小说中的人物获得了自我认知;其次,用镜像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第三,从镜像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新作《高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民进城”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它描摹了一个全景式丰富、多层面的民间社会,这里有下层农民工艰难的生存图景,也有他们不甘继续蛰居底层的抗争。贾氏的民间不仅是原生态、粗鄙的民间,更是充满魅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在这一民间魅性世界中作家借助镜像塑造了众多相互映衬、对照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添了小说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生力军,“新生代”作家的心灵镜像主要体现出骚动与彷徨的精神表征,他们的文本有一种明显的错位指向:叙述在不断地错位,故事在不断地错位,结构在不断地错位,小说最终的意义也在错位中完成。这种失望中的补偿寄寓着对当下生活的某种认同: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等虽然让人失望,但失望的背后也有着个人意义的放松、情感的张扬和感官的满足,这是对英雄不再(或错位)和神话重构的新的思考。这种镜像与他们作品中不断出现的“诗歌意识”、“土地意识”和“受难意识”适成对比,也使得这一批作家的审美态势更加多样和丰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纤维创作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纤维艺术中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这相反相成的两部分存在纤维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并指导纤维创作者如何更好的思考和创作,在创作者、作品和观赏者之间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彩画应扩展题材,力求在题材选择上达到合理状态,加大人物题材在中国水彩画中的比重,敢于选择重大题材;还要提高制作材料质量,为中国水彩的稳步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异质文化间文学镜像角度来思考竹枝词的近代转型,就会发现清末民初竹枝词中出现了"假洋鬼子".它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西俗东移和西学东渐的产物,集中地反映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中社会群体认同的主体性.竹枝词中的"假洋鬼子"主要包括有"冶游弟子""留学生""洋奴""西崽"等四种类型,在竹枝词中经由书写者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审美认同等多重视角中建构出文学文本意义上的异化镜像,此类形象为知识阶层对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选择等社会转型心理诉求提供了路径.在维新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可窥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民族自觉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是中国"他者化"的文化隐喻,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诗是语言的画,闻一多提出诗歌的绘画美,这里绘画美不仅是词藻的运用,更是意象使用的妥帖和色彩运用的契合。诗人对意象的选取、色彩的使用无不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理性透视。文章将从诗人民族化意象的选取中透视其民族化的色彩,再从色彩与意象的糅合中窥探诗人作品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