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川啄木的小说<札幌>通过"癫狂"主题来印证日本文明转型期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影响.啄木认为,神经衰弱与癫狂症是带有时代特色的概念.明治维新令日本人体验了急剧的文明进步,从锁国中觉醒了的、不能适应社会大跨度变革的人,精神过劳,在精神动摇与不安的过程中,染上神经衰弱症,进而导致癫狂者激增.啄木曾认为,惟有神经过敏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知识分子,精神才易出问题.后又认识到:心病是产生于战争、文明发达或社会急速进步过程中的精神问题,普通人亦然.啄木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与高山樗牛、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相呼应,中国出现了主张用科学的、实证的原则来检验一切和衡定一切的科学主义思潮。而出于肯定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宗教的恒常价值的目的,现代新儒家则对科学和哲学的功能作了不同区分;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从意义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近代以来所遭遇的文化危机,认为只有发掘和弘扬儒学的基本精神,恢复儒家的“形上智慧”,从而重建国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信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我们民族摆脱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文章对新儒家重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局限进行了批判;肯定了他们关于科学与哲学具有不同功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完全是服从形式化演绎方法的需要构建起来的,它构成了经济学演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得到了演绎方法论的辩护;演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机械本体论,只有持有机械本体论观念,演绎方法论的主张才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理性人”假设得以成立的最深层的根源是机械本体论.多数关于“理性人”假设的批判是无效的,因为他们仍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本体论框架内争论问题;只有基于本体论的批判才是有效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实质是世界观与世界观的比较与竞争.演化经济学主张通过用演化本体论取代机械本体论来重建经济学,它对本体论的强调对我们思考经济学的核心假设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史书 《学术交流》2012,(7):24-27
五四期间,中国对科学可以说达到了"全国一致的崇信"。而在1922年发起的非基督教运动中,科学主义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力军,其两大先锋就是进化论与实证主义。进化论认为宗教只是人类理智不够发达之时主观情感的投射与幻想的产物,随着人类的进化,终究会被科学所取代;而实证主义则强调宗教的一切从理性角度和用科学的方法来审视,都经不起检验。与此同时,科学主义也同样遭到了质疑,尤其是"科学万能说"被批判为同样具有宗教式的盲目崇拜。而关于科学是否能够完全替代宗教解决人生观和价值体系方面的问题,在学界却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 ,“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观点目前遭到了以巴伯和布鲁克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从文化权威角度对这种反冲突论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重置理性的路标:哈贝马斯现代性批判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佃来 《求是学刊》2005,32(2):32-38
哈贝马斯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来看待现代性问题的。他对现代性的批判 ,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个方面指向社会现实层面 ,另一个方面指向思想层面。就前者而言 ,他批判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象 ,主张以交往理性来改造被扭曲的现实生活世界 ,以此解除现代性困境 ;就后者而言 ,他反思了自黑格尔以来的哲学家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方式 ,主张在破除意识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互主体性的交往理性原则来思考现代性方案。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又有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龚颖 《唐都学刊》2013,(6):31-34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启蒙运动家,他在强调掌握科学规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主张人类的道德世界有其独特性,解决道德问题不能依靠当时流行的“生存竞争”的进化论、功利主义等学说。人只有在遵从“自发”的规定、超越一切“他律”性规矩时,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有可能不必刻意地去做符合道德的事情而自然采取正确的言行、不必介意道德为何物而自然成为道德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人们多是在否定意义上谈到康德。其实,正是在这一关系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他道德革命的真实精神:道德不但对科学、宗教是自律的,而且是科学、宗教的基础。           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讨论了科学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集中讨论了道德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总的精神是崇尚了理性,弘扬了科学、知识,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却是要限定科学,为信仰、道德留地盘。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限定果真就是否定,果真只具有消极意义? 科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提出了“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平等社会观,表现了他对个体主体性的重视。他在哲学上主张“盈天地皆心”和“穷此心之万殊”的命题,也主要着眼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黄宗羲提出一系列冲破程朱理学“成说”的精辟见解,主张思想解放。他的民主启蒙思想,体现了历史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彭曦 《日本学刊》2020,(2):124-139
战后日本的旧左翼运动呈现追随大众现实意识状态的倾向,新左翼运动旗手广松涉对此展开批判,他主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具有首要意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迎来了“第三阶段”,在日本应该通过理论斗争与实践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一般被视为纯哲学问题的广松物象化论就是用来指导新左翼运动的理论武器。与“异化革命”论相比,物象化论是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进行的原理上的、更加彻底的批判,因而不容易与现实运动形成直接关联,广松立足于物象化论的革命论自然也无法解决他自己所批判的在革命运动中“前卫”与“大众”相脱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托尔斯泰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苏联一些修正主义文艺评论家打着纪念托尔斯泰的招牌,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列宁关于托尔斯泰的基本论点,颠倒是非,制造混乱,称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发现者”,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创造者”说他“善于从人类生活共同基础的立场观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20日,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托尔斯泰损落 100周年.托尔斯泰的文学观与人道主义思想,对日本白桦派枭将有岛武郎的积极影响十分明显.但有岛对托尔斯泰并非盲目崇拜,在宗教观上,托尔斯泰与有岛显著不同,托尔斯泰是否定艺术走向宗教,有岛却是抛弃宗教走向艺术.有岛将自家农场辽阔土地无偿送给农民,体现的并非托尔斯泰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是贯彻了有岛特色的"爱是恣意夺取"这一特殊内涵的个人主义理念.本文针对文学与农民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德里达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是影响了西方人文思想界 3 0年的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 ,他涉猎的问题之广博、思考之深邃、方法之奇特 ,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鲜有其匹者。以人神关系为特征的宗教问题是西方最经典又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所以从柏拉图至德里达本人都以之展示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此议题中 ,德里达以解构主义的原则分析并批判了各种有神论传统 ,以“差延性”为核心建立解构主义 ,提倡绝对超越性的“没有宗教的宗教”观念 ,展现了批判有神论的最新形态并启示了多元宗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无论是把认识局限于分析一实验科学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抑或存在释义学中出现的发展人的自我认识中的科学认识的倾向,都受到了不断的批判。作为对这种批判的回答,形成了以各种科学理论为核心的新哲学思潮。“超验实用主义”是我们时代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它重新提出了康德关于认识的可能性与正确性问題,并试图通过把实用主义普遍运用于人类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所谓“认识的兴趣”的涵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9):86-89
在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中,宗教是其重要关注的对象,批判性地审视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的宗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的重要维度。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都无法完成对宗教的世俗基础的批判,只有立足现实生活才能揭开宗教之谜。宗教既产生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虚幻反映,同时又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它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真正解决宗教问题的方法在于把对宗教的批判引向对产生宗教的社会现实生活的批判,这样才能达到对于宗教的最后的解构。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国家问题,是青年马克思最感兴趣的问题。十九世纪初德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了德国革命必须从批判宗教入手。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始终把矛头对准国家,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待反宗教的斗争。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辩证地阐明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这是他这一时期对政治理论的主要贡献。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曾受费尔巴哈影响,但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精髓在于超越了费尔巴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们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出发,考察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今天,在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考察现实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宗教研究还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波普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即认为观察和实验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只能证明一个理论是假,却不能证明一个理论是真。“证伪原则”也是他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在证伪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他还认为猜测与反驳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他还主张对待科学应该提倡批判精神和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波普的上述思想既有合理的值得肯定的东西,也有错误的、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对其加以借鉴或吸收。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道俄罗斯哲学体系的创造者” ,索洛维约夫对俄罗斯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对西方哲学的批判确立起一种“完整知识”理论 ;他通过他的万物统一哲学为俄罗斯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整个学派奠定了基础。索洛维约夫不仅维护了俄罗斯哲学的尊严 ,而且通过重新理解上帝和人的关系 ,维护了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