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卷首,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他创作此书“不敢以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这里所说的“儿女笔墨”,从作品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所谓“唐突朝廷”,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封建阶级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为我们刻划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从而使这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出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敢唐突”是假,如实描写是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形象的心理分析周晓琳《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位封建贵族阶级政治上思想上的叛逆者,这已成为当代红学研究者的共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审视,便不难发现贾宝玉是一位具有异常心理和变态人格的“特别”的叛逆者。本文拟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心理分析,进一步透...  相似文献   

3.
贾宝玉是我国优秀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主角。这是一个不满腐朽的封建制度、敢于向孔孟之道挑战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青年的典型。一贾宝玉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住的是侯门深院,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甄宝玉和贾宝玉是一对思想性格原同后异的人物。他们在少儿时期性情酷似,但到了青年时期却开始分化:甄宝玉投向贵族阶级的怀抱,成为禄蠹;贾宝玉背叛贵族家庭。做了和尚。作品以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这两个对照性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时代不同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样态,寄寓了作家的爱憎褒贬。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好像久别重逢一般,是曹雪芹对性美、性感、性魅力的特别强调;情人原型的显示是爱情意义、爱情本真状态的敞开。贾宝玉与薛宝钗见面,玉和锁的出现,则是封建专制、伦理的象征,它暗示着他们的“良缘”是一种预先规定、一种别无选择、一种不可抗拒。整部《红楼梦》也是由这两种见面的矛盾即人的爱情与封建专制的冲突所构架和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红豆曲〕概括说明:贾宝玉、林黛玉“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们在忧愁中恋爱。,他们见到自然景物发愁,晚间发愁,用饭用酒时也发愁,梳洗打扮时还发愁,夜里更发愁.《红楼梦》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全部描写则详尽说明: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两者的说法完全吻合.因此说〔红豆曲〕是《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纲目.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杰出的形象化的历史。作品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深刻地批判了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儒倾向。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盗运叛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红楼梦》的整个形象体系,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封建贵族叛逆者的形象,就是对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思想的一种“亵渎”和“叛逆”。贾宝玉同封建卫道者贾政之流的矛盾斗争,集中在叛逆科举仕途和走“学而优则仕”道路的问题上。从曹雪芹对贾宝玉反“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道”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反儒思想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是否具有反君权思想,论者一般都持否定态度,更有人认为他“在更高的意义上肯定君臣大义”.这个问题是贾宝玉评论中带有原则性的问题之一,值得探讨.应该指出的是,贾宝玉并不象红学前辈何其芳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性格没有发展的人物.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他的叛逆思想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贾宝玉出身于封建贵族阶级,从孩提时代起,他生活的一饮一食,一举一动,都无不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描写的爱情悲剧的主角,她同贾宝玉一样都是反映着新的时代气息的人物。他们都不能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相谐调,不满足于封建地主阶级既定的生活道路,而追求爱情幸福,期望生活自由。况且他们的恋爱显示了新的思想基础。那么林姑娘在爱情、婚姻观念上就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吗?我看也是有的。一夫多妻制的观念就渗透在黛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所揭示的各种矛盾中封建贵族主子和被压迫奴隶之间的矛盾,是全书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在贾府家族的反映。它通过描写被压迫的女奴们的悲惨遭遇和她们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组具有反抗性格的女奴的艺术典型,形象地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一部《红楼梦》,既是一部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部被压迫者反抗少数封建统治者的阶级斗争史。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与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同样真实地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的过程,让后人窥见不同国度贵族阶级的衰亡.由于两位作家的经历不同,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批判对象、斗争方式和对女性观念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呖血塑造出来的一个封建贵族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闪耀着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光芒。同时,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的叛逆形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林黛玉,而社会生活的主角,却应是以晴雯等为代表的千百万反抗着的奴隶们。曹雪芹不仅塑造了宝黛这样的贵族青年叛逆者的典型,尤为可贵的是,还以相当可观的笔墨,描绘了女奴们反抗贵族地主的斗争。大观园的佳木奇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描写的是以贾府为首的封建贵族“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展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无可挽回的没落和崩溃,揭示了孔孟之道挽救不了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贾府里的大观园,是在“体仁沐德”的招牌下建造的。别看它表面上是那样“峥嵘轩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补 《红楼梦》是公认难补的,勉强去补,自不免受到续貂之讥,甚至挨棍子,何如歇息心力,藏拙避呢?这是因为: 1.《红楼梦》本身的需要。 《红楼梦》通过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破败,反映封建贵族的诸般矛盾及其崩溃。对封建  相似文献   

16.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主要情节内容,一是写了宝黛钗的婚姻恋爱问题,二是写了贾氏封建贵族家庭的盛衰兴替过程。两者都是悲剧结局,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开,且后一个悲剧决定了前一个悲剧。曹雪芹是以此来阐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自《红楼梦》问世后二百余年来,有众多的评论家撰文著书,对此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一直到现在仍方兴未艾,了无定论。本文试就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关系问题,论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性质曹雪芹写《红楼梦》,开宗明义,在前四回书中就把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作了概括交代。他们都不是一般凡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论述《红楼梦》的书里,大都有这样的论断:《红楼梦》“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 (《辞海·文学分册》)”,《红楼梦》“对于叛逆的贵族青年和勇于反抗的奴隶深情地予以赞美”(华东师大《大学语文》。八三年版),《红楼梦》“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上述“叛逆的贵族青年”指的就是贾宝玉,里面的“歌颂”,“赞美”主要指《红楼梦》作者对贾宝玉的歌颂、赞美,但其中多少包含着今人对贾宝玉所持的态度。这种观点是否符合《红楼梦》一书的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说过,《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它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成为一部杰出的政治历史小说。它以高度的思想艺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吃人的本性和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刘老老三进荣国府这一情节,虽然在全书中所占篇幅不多,但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刘老老是一个“只靠两亩田度日”的农民。她所依附的女婿,祖上做过小官吏,她  相似文献   

20.
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深刻地展现了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走向衰败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部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作品里所写的封建贵族阶级的代表贾府,已开始处于没落地位,但统治者是不甘心于自己行将灭亡的命运的,必然要做出种种的努力,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礼法秩序和礼治局面,以使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永保无虞”。这也就是效法孔老二实行“克己复礼”。但是,历史发展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一切没落阶级妄想阻止社会前进的“复礼”美梦,必然要遭到彻底破产。曹雪芹在《红楼梦》作品中形象地揭示出这一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