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爱国传统。台湾当局是分裂祖国的罪魁祸手。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要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学习宣传“八点主张”,严厉打击“台独”势力,迅速发展大陆经济。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多样性的文化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等因素对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以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为理论基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引领多样性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大众媒体宣传,是加强当前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建构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作为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与反映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植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之中,自觉于近代列强围攻中国的困局之中,勃兴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既要克服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又要应对来自于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关注短板、提升政治认同、规范民族理论传播、坚持正确道路、发挥好制度功效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为多民族大国 ,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民族问题 ,最突出表现在黑人问题、印第安人问题以及移民集团问题等方面。但是美国的民族问题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分裂势力 ,对国家政权不构成威胁 ,更不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随着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 ,美国民族同化更是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民族一体化意识不断增强 ,英语成为共同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并被赋予很强的政治含义:在西方的民族理论中,民族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政治目标,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觉醒以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培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染指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少数民族独立、分裂中国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中,以中华民族为依托的国家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使边疆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后,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界在讨论"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中华民族如何复兴"的问题时,一些人把目光聚焦于"中华民族意识",认为只有培养和提高国民的民族意识,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并提出了种种培养和提高国民民族意识的建议和主张。尤其是针对当时存在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或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的民族意识,他们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团结,培养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而非某一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并接受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思想。这是"九一八"后知识界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揭露和挫败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而且在"中华民族"观念及其内涵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五族共和"理论和民国初年国人民族意识的互动中,形成了清晰的中华民族范畴意识和共同体的一体意识,"五四"期间他将中华民族定位为国族,并致力于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在当时国际体系、中国"次殖民地"地位和国内军阀分裂的压力面前,孙中山以民族国家理论为武器,以美利坚民族的熔融为样板,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运用汉族庞大的人口优势融合各民族的"血统"、构建统一的国内政治法律体系等办法,开始了将中华民族国族化的历史进程。这些办法虽然存在着模糊国族与民族界限等局限,但却顺应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需要,体现了国族构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部分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存在“与汉族切割”现象。这种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思路,会对我国民族团结局面造成深刻伤害,会强化民族关系领域业已存在的“二元结构”,引发激进民粹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合流,也很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利用以达成其撕裂中国社会、分裂中国国家的目的。在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过程中,要防范和纠正这种做法,着重强调各民族的融合而非敌对,注重共性研究而不是差异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话语体系,与敌对势力争夺“民族问题”话语权,向国内外民众讲好中国民族故事。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过程中,被称为"三股势力"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相互勾结,恐怖犯罪事件频发,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我国在面对"东突"民族分裂主义犯罪时应从各个方面对其加以调整,特别是在国内法调整上要尽快建立一个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反民族分裂犯罪、反恐怖犯罪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关系在民族国家的统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恢复和发展一国分离部分之间的经济关系是重建统一的民族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经济关系的发展可以扩大主张统一的阵营、增强拥护统一的力量;经济关系的发展能够促进政治关系的密切和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进而有利于遏制内部分离势力和抗衡外部的干涉势力;主体部分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各部分之间经济关系良性发展、带动全民族经济增长、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准备经济前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目标, 这是国家发展目标表述的重大变革, 在对整个国家 的治理和发展产生牵引性影响的同时, 也对民族关系的调整形成新的期待。 作为国家治理重要部分的民族问 题治理必须与之相适应, 其中的民族理论则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创新。 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 对如何看待 国内各个民族, 如何看待各民族间关系这样的基本问题, 以及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大问题, 要根据中华民族 复兴的期待, 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进行新的理论阐释或赋予其新的内涵, 进而推进民族理 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有两股世界潮流非常引人注目 ,一是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进程不断加快 ,稳步发展 ;一是狭隘的民族分裂浪潮愈演愈烈。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面顺应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这一进步性历史潮流 ;另一方面通过推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创设科学的民族制度 ,阻断了民族分裂这股逆流 ,一直保持着稳定和发展。但是 ,面向 2 1世纪 ,为了中华民族在下一世纪的伟大复兴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认真审视、解决我们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制度上出现的新问题 ,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历经自在的历史形态和自觉自强的现代形态,具有历史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甲午战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从自在逐渐走向自觉,知识界和革命派代表人物吸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建构了“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国家理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基本完成,中华民族被赋予了国民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意涵,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政治属性,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主体表达和国民依托。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多元交融的自在阶段、存亡抗争的自觉阶段和民族复兴的自强阶段,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国家逻辑、民族演进的历史逻辑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4.
跨界跨国民族问题是威胁国家社会安全,引发国家领土主权分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人为事件"尤其是"民族"事件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同民族间的利益矛盾和经济生活差距若长期存在,会被分裂势力作为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实例来利用,势必引发民族心理上的离心力而成为民族国家分裂的重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另外,信息网络与媒体不规范也会造成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待跨国族体突发事件,应分化瓦解分裂势力,加强国际合作,对聚居民族则通过"亲密接触"和"富民民心工程"等措施,来消除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建立和健全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社会稳定,对准确认识和掌握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态势,采取必要应对策略是极其必要的。保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还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社会建设,培育积极的社会政治心理,改进政府管理,及时并正确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建立和健全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社会稳定,对准确认识和掌握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态势,采取必要应对策略是极其必要的.保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还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社会建设,培育积极的社会政治心理,改进政府管理,及时并正确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一八事变前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与民族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事变前其边疆认识以蒙藏新为重心,将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等同,边疆区域范围的界定较模糊;事变后西北、西南边疆在其视野中地位开始提升,边疆区域范围的界定相对明确.民族认识上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基础,为现实政治利益的需要,忽视少数民族自身历史文化传统而提出宗族理论.与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同步演进的是其国家主权观念的逐步清晰,对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现代转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抵抗外侮与民族分裂势力有积极意义.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局限性,其边疆观念与民族认识多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在具体实践中并未彻底贯彻,宣传价值多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8.
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都属民族认同的范畴,但二者并非等位概念,也不必然构成正相关关系。当前,国族认同既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发展不协调、文化发展不和谐等国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外"独立"势力、民族主义浪潮等国际因素的干扰和侵蚀。我国民族问题现状决定了只有着力推进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各族成员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族员的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我国建立了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但因一些历史原因,也存在个别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其中有由于经济发展落差出现的问题;有各民族问文化交流不畅出现的问题;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导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的关键是要不断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和打击国内外分裂势力。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宗教冲突加剧,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的情况下,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始终保持着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56个民族和睦相处,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家园,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裂势力抬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事业,可以说,我国民族大团结局面的形成和民族团结事业的巨大成就,完全归功于我党对民族团结事业的高度重视和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