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弹性第三空间,在两者之间建构良性互动的公共领域是非常必的。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背景下,通过建构现代公共领域,以此为切人点培育公民精神、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基础。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建立政府管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善治功能,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构建网络公共领域,成为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开放性、自组织性、个性化、互动性为显著特征的新媒体不仅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而且正在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产生着重要影响。公民社会建构也推动新媒体的繁荣发展。新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之间存在着双向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出发,用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来分析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的公民参与问题,可以找到诸如“搭便车”、决策者的压力等源自经济理性的公民参与障碍。并针对性的提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和价值约束作为促进公民参与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分析了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公民参与的积极意义,探析了新媒体环境中公民参与存在的主体局限、公民责任缺失、公民非理性参与以及政民互动中政府回应力不足等困境,进一步提出消解参与壁垒、建立平衡监管机制、增强政府回应力、引导"意见领袖"等途径,力求改善新媒体环境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从而更好地汇聚民智、集中民力。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BBS、网络博客、移动博客、播客、维基技术等公民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认为公民媒体不仅是对传统大众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颠覆,也使得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扩大,公民媒体为中国公共领域建构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但距哈贝马斯心目中的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需要培育网民理性精神,养成宽容、超越的气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网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7.
8.
在全球风险社会时代,公共危机越来越具有常态化的趋势。研究公共危机问题必须使用新的理论视角。在治理理论看来,公共危机治理是政府和公民共同的事业。那么,公民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角色应是发现灾害危情和提供专业建议的预防者、危机应对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和信息反馈者、公共资源筹集与分配的监督者、灾后重建实务性功能的具体承担者。当然,公民参与角色的有效扮演需要实现与政府角色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10.
公共信任和公民参与是公共领域相互关联的重要议题,两者的逻辑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以公共信任为前提和目的,探究公民参与在公共信任限定的边界中如何有效推进公共信任的养成和提高.在对两者的内涵关系进行了初步梳理和理论调适的基础上,构建了两者的理论框架.针对既有理论框架中公共信任框定了公民参与有限、有序和有效的活动边界这一情况,提出公民参与通过信息有限性突破机制、公民性培育和文化系统建设、多层次和多领域制度设计以及可靠的公民利益实现路径等实践调适方式在边界范围内实现公共信任的养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的兴盛和衰落,伴随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全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信息经济崛起,公共空间的重构有哪些新的可能,以及新媒体在公共领域重构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是思考信息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欲理解信息社会公共领域如何重构,要充分理解公共平台的丰富性和公共意见表达的多样性,聚焦公共领域权力、意义与秩序的建构方式,在新的互动、传播机制下探索公共领域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出发,用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来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和可能性,列举了源自经济理性的公民参与障碍,并针对性的提出参与制度化,参与法制化,参与途径多样化等措施促进公民参与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共选择与公民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行为,对这一行为的研究不仅是现代政治学的重要课题,20世纪中期在西方逐渐兴起的公共选择学派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经济人"假设前提出发,可能推导出公民对公共选择采取"理性无知"的策略行为.要使公民参与公共选择的过程,就需要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同时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强制"是一种需要的措施.强制是集体对其成员保持行动一致性的外在动力;社会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公民参与行为具有"价值约束"作用;"最小后悔"的策略也是促使公民选择参与的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与有限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提及和关注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追溯,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领域的孕育到嬗变,从社会转型中对公共领域的呼唤到网络社会崛起中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公共领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公民精神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而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当前的公民精神水平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指出网络公共领域作为"理想"公共领域,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我、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批判精神等公民精神,进而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升其对公民精神培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自主决定公共政策的议题、程序,通过国家的力量实现对公民社会的自治,这种参与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能力、基本的正义感能力以及形成合理的善的观念的能力作为前提.公民的这些道德能力的形成的保证是公民拥有参与公共活动的基本财富与公民社会和法治秩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地位,其双向、互动性的传播模式,开放、自由的传播平台,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以网络论坛为例透析新媒体在公共领域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网络实名制在推行过程中引发了各方议论。这些议论背后,实质上是涉及多方的政治诉求,也隐藏着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风险。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近年来实名制政策的变迁历程;以政府、公众和网络运营商三方为分析视角,探讨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与风险。作为哈贝马斯语境下典型的"公共领域",实名制无法将虚拟网络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有效发挥,反而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责任和困境的论证,总结网络实名制推进过程中的三种错误,即绝对自由主义,实名与匿名对立和推进过程中的一步到位;提出建构虚拟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和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与公民参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公民参与问题的由来,指出当代行政民主是以公民直接参与公共行政为其主要标志,公民参与的作用是公共组织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同时进一步对公共行政中的公民直接参与模式与传统间接参与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公共组织理论需要公民参与理论的补充与修正。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公民,目的是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公民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决定着最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该体系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提高公民参与度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等同样重要的课题。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之处、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