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家的价值观以“仁”为其核心.作为独特的价值观念,“仁”首先体现在对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其中蕴含的取向对重新思考权利与存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当代哲学关于善与权利关系的争论,都有重要意义.在儒家那里,仁道的原则同时包含更为宽泛的内涵.孟子曾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观念,这里可以首先关注“仁民”和“爱物”.“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仁民爱物的引申和扩展,进一步指向更广的价值领域,后者具体体现于《中庸》的两个重要观念,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道并行而不相悖”.就价值目标而言,儒家提出成己与成物,以此为总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爱人”为核心,从亲亲、爱人、爱物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和探讨了孟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认为为仁需经过亲亲而爱人,由爱人而爱物的步骤来完成,揭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仁学系统,从而把儒家学说核心范畴和最高道德理想的仁,以一种平实简易的样态呈现于世人,人们只要扩充“仁之端”,拓展“亲亲”之情,“盈科而后进”,则可以成为仁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等差"的伦理政治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两者的成功结合,启示我们一方面不同文化思潮之间冲突与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儒家保护自然生态的和合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合生态方法是儒家和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人与自然本原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上,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发展,而采取的具体的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以及生态行为,是人与自然和合生态思想的具体思想和行为的体现,主要体现为四点:①“仁民而爱物”,把人与人之间相爱的思想推广到爱物类;②“参赞化育”,肯定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地位和作用的积极思想;③“取物以顺时”、“以时禁发”,遵循自然规律的环境管理思想;④“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生态实践观。它和“天人合一”思想共同组成儒家的和合生态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试评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以“仁爱”思想为基础 ,以“爱物”为原则 ,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 ,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原则。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对于建构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虽具有生态价值,但它毕竟植根于古老的农业文明,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分别从"天"、"人"、"合一"三个角度剖析其弊病,指出自在自然、自为的人、系统性混沌是其缺憾.因此需要注入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学知识和广义生态伦理的观念对其进行重新诠释,以适应当前解决生态危机的需要,建立当代中国自己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要得以确立必须寻找到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西方的"主客二分"造成了今天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新视野转向东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解决今天的生态危机,拯救人类.但"天人合一"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在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汤因比晚年思想与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共通,这主要表现在扩大伦理学的边界,对伦理学重新定位,强调生命的平等性以及敬畏自然等四个方面,因此,对于汤因比晚年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学意蕴深入发掘,对当今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汤因比晚年思想与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共通,这主要表现在扩大伦理学的边界,对伦理学重新定位,强调生命的平等性以及敬畏自然等4个方面。因此,对于汤因比晚年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学意蕴深入发掘,对当今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化育。刘文英先生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为"泛仁论的生态伦理",认为儒家主张人类以道德自觉的方式来参赞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和谐关系,并由此承担起参赞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刘文英先生不同意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结为人类中心论,但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论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内涵,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只能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而儒家式的人类中心论,则是以人类的道义为中心,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承担起责任义务和付出道德关怀。刘文英先生所概括的"泛仁论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类中心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认识孔子思想,必须从认识其伦理思想开始,因为伦理思想是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孔子伦理思想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并从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全面继承了三代的伦理遗产.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也是为了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治理乱世的伦理约束机制.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精神实质是"亲亲而尊尊","敬上而尊长".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关系框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礼制的传统原则,从维护"尊尊"的目的出发,强调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合而为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判断准则是不重形式而重本质,强调"亲亲尊尊"的精神高于一切,并且认为"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6,(1):93-97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则加剧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基于此,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必须变革个人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需求观、消费观和幸福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也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仁爱”思想具有丰厚的价值底蕴,是以“亲亲”“仁民”“爱物”为逻辑展开的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儒家“仁爱”思想为理论渊源,汲取了“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忠恕之道”的践行之法、“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同时,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基于对现实的思考,消解并超越了儒家“仁爱”思想遗留的时代局限:调和了“等级秩序”的内在矛盾,打破了传统“天下”的固定认知,实现了“义利”的真正统一。这一继承与超越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理论提升,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与精神动源。  相似文献   

17.
孟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舍生取义"等体现了孟子对生命的伦理关怀,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生死观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本能地推动了资本的全球化,推动了现代性的过度膨胀。全球性生态危机是追求现代性的"自然"结果,而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马克思生态正义的"拯救之手"。全球性生态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讨伐"。要实现全球性的生态正义,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应重估自然价值,增强全球性生态正义意识;改变异化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生态利益关系;依靠法制规范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超越制度藩篱,实现全球对话与协商,采取共同行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超越现代性的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自然权利”思想是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集中表现在:为“合同而不相悖害”的理念;以“仁”的精神对待自然万物;以“礼”的伦理规范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发挥“人”在维护自然万物生存权上的主体性作用。王夫之生态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也为初步回答“施韦策诘难”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增强社会活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