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鲍德里亚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秘密进行了独特的揭示,即使用价值已经死亡,而取代它的是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并且他为这个生产逻辑建构了一个一般的理论模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拒斥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如何理解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合理之处,同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积极回应来自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反叛和拒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旨趣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介,从而切中物质生活本身,以达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批判。批判之结果是揭示出现代生活的形而上学性,并将这种形而上学性解蔽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异化。全面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就体现为一种颠倒与悖论,因此新旧矛盾的交织始终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如影随形。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定的、暂时的社会形态,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非结晶体。这是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通达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乃是历史存在论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奢侈消费正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最发达而显著的表现。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力批判。他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奢侈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获利机制,而且成功解蔽了其中的意识形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比较而言,马克思在面对奢侈消费问题时似乎是失语的,他主要还是从资本主义一般商品消费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但马克思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面对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在这一点上,鲍德里亚的符号学方法论应该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考察。资本批判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维度和着力点,空间生产实质是资本主导的社会空间积累过程,因此,随着资本积累方式的转换,资本批判逻辑也必定发生转换。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立足于空间生产资本化批判,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重点考察了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强调要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空间革命,创造出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也蕴涵着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5.
资本与形而上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论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资本是"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资本的增殖逻辑也得以确证。同时,通过资本范畴的科学批判,马克思不仅准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而上学性质——抽象成为统治,还理性地透视了"物"的神秘性质并从中发现了"人的关系"。资本与形而上学批判是贯穿《资本论》的一条轴线,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解构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指出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入到现实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军团,让·鲍德里亚,可谓个中翘楚,以至于从20个世纪末就被称为"鲍德里亚效应",他的理论对马克思学说的各个方面均进行了严厉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作出了发展,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虽然马克思曾经批判过资本主义,指出资本主义是可鄙、可恨的,批判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但是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这里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不正义的,是盗窃。我们不能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否定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9.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蕴涵的理论主题是对空间生产政治现象形态的批判.他考察了空间生产与政治的关系,认为空间生产与政治是互动机制:政治影响空间生产,空间生产执行政治功能;其理论方法是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阐释空间生产政治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其功能特质在列斐伏尔看来,要拒斥空间政治霸权,就要凭借总体人和身体革命实现空间政治权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能够展现政治意识形态和空间生产的互动效果,其中蕴涵着对日常生活微观领域的考察,从而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0.
1968年文化革命的退潮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深化和拓展,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后现代艺术理论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等多种合力影响的结果。全球化的空间生产及其引起的问题要求学者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列斐伏尔把空间作为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并将理论焦点由日常生活领域转向空间生产领域,由此形成了艺术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1.
列斐伏尔总体上沿袭了马克思的资本及商品拜物教批判,但毕竟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他更看重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思想异化现象,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没有太多抱怨。空间拜物教实质是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凭借空间拜物教在全球散布,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空间拜物教批判的理论目的就是将人从空间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列斐伏尔呼吁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和节日化以克服空间拜物教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学界对于列斐伏尔晚年思想的重大转变,即空间哲学的提出所产生的歧异,遵循列斐伏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运用体系内比的方法,对其晚年思想重新加以厘定。分析认为:空间哲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思想架构,而是日常生活批判体系内的研究重心的转向;空间哲学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推进,是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批判。  相似文献   

13.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于国内学界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引进和深入以及对日常生活研究的展开,列斐伏尔的一些重要思想,逐渐被介绍进来;说陌生,是因为20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关于列斐伏尔的论文,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何以形成,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所针对的是何种社会,他的思想在前后期是否存在着变化等,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5.
古典政治经济学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认识论,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斯密的经济学不仅影响了舒尔茨和拜比吉,也深刻影响了黑格尔。如果说舒尔茨和拜比吉力图用斯密的分工逻辑来诠释社会历史和工厂制度的运行机制,那么,尤尔则从工艺学上终结了分工的主导逻辑,实现了对斯密的超越和发展。如果说李嘉图在古典经济学内部实现了对斯密的发展,那么,黑格尔则以斯密的市民社会逻辑为基础,力图实现对斯密的哲学扬弃。如何超越“双重颠倒”,即古典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经济颠倒以及黑格尔为了“超越”经济颠倒而炮制出来的哲学颠倒,构成了马克思毕生思考的理论主题。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和黑格尔哲学的副本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现实本身的批判,不仅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颠倒指明了道路,也为彻底终结唯心史观的思辨逻辑提供了根本武器。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于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列斐伏尔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成为当下研究后空间地理社会学、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以及解构神秘意识形态等问题的重要学术资源。但是学界对列斐伏尔本人及其空间思想却有更多的不解甚或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理论的力量和实践的效能,因此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拟对列氏空间理论进行溯源并考察其研究路径,以谱系学思路力图还原其本来面目,为今天全球化都市空间新样态提供理论视角和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终交织在一起。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相关发展伴随着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国民经济学的思考,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开始摆脱哲学思辨的框架和范式;对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认识,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中;对于抽象和具体辩证方法的理解,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能够结合具体经济关系进行考量。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助于认清掌握政治经济学方法、拥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重要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紧迫性,以及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早期至晚年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发动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明确的理论靶向以及崇高的价值旨趣.雇佣劳动侵蚀劳动正义、异化劳动成为大众命运、"资本正义"话语粉饰太平以及劳动解放谋划屡屡落空的社会存在情势,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背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锋芒则指向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