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杂种文化与日本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文化与日本近代化何兰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文化,是具有融合性和创造性两大特点的杂种文化①。正是得益于这种传统文化,使得日本能够在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武力或政治经济干涉等方式改变亚洲国家命运的危难时刻,广泛吸收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了本国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本文试就他们的产生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贡献作一些探讨。 一 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它曾系统地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将其移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在“锁国”条件下,日本人通过荷兰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兰学”。至十九世纪,随着英、美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便主要以英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洋学”。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4.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东西,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不分好坏优劣,无论有用无用,一天天自然而然传入中国。近代体育就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我国的,到了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它已在中国广为传播并在文化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西藏,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内地其它许多地区相比,不管它有怎样的民族和地区差异,既在事实  相似文献   

5.
越南在19世纪中叶后,由衰老的封建社会演变为殖民地社会。过去一些史籍都说是法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把它变为殖民地。但这只是客观因素,而其本身又具有哪些主观因素呢? 越南阮朝嗣德在位三十六年(公元1848—1883年),这是越南由古老的封建社会演变为殖民地的时代,特别是1858年法国殖民者正式武装侵略越南南圻到后来侵入越南北圻,使越南全面沦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比较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最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西500年比较》,就是我国学术界比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本书以16世纪中叶作为中西比较的历史起点,由此展开了对中西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诸方面的全面比较。全书按时间和历史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便构成一卷的主要内容。第一卷从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此卷分析了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  相似文献   

7.
一、王夫之经济思想的根源及其总特点王夫之(1619一1692)字而农,别号船山先生,祖箱江苏高邮,出生于湖南衡阳一个中等地主阶级家庭。王夫之是中国早期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均处于急剧变动的时代,正如当时一些思想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天崩地解”、“已居于不得不变之势”的时代,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一个“坐集千古之制,折中其间”,“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的时代。明代中叶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它的末期,至明末清初,江南市民经济业已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日益腐化的地主阶级无限制地兼并土地和提高剥削率成为可能,原有的农村封建经济日趋破产。特别是嘉靖以来,社会经济一度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情况。伴随农村经济的破产,城市工商业却有所发展。原始商业资本积累的增长,手工业中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破产农民流入城市,都提供了使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日本古代的倭文化,具有海洋稻作的特质。它与中国南方由扬子江下游至云贵高原诸区域的越文化系同源文化,内含上有众多牵连。而其中之东南区,则为日本倭文化之滥觞。 一、中国东南土著文化是倭文化之源 公元前第1个千纪到来后,日本列岛以绳文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中出现稻作,是为倭文化之肇始。之后,在约当公元前后各3个世纪的弥生时代和紧接它的古坟时代,倭文化在日本列岛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而这一文化的面貌,却与中国南方稻作区越文化一致。虽然它  相似文献   

9.
关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的国家,能否大大缩短它必然要经过的资本主义阶段的行程,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1)的问题,恩格斯1894年写成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以下简称《跋》)作了最明确最系统的阐述,为我们正确地观察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否意味着“跨越”的完成,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来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恩格斯在《跋》文中坚持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递进轨迹与转型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南客 《天府新论》2003,1(3):68-73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呐喊”与“彷徨” ,而是政府与大众的共识和共鸣 ;在历经百余年的苦苦求索和困惑之后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追求 ,将使文明古国更具明确的目的性和更富有理性 ,并可望在 2 1世纪中叶成功地走向人类文明的前沿  相似文献   

11.
刘庆委 《学术论坛》2006,(10):159-162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叶,西欧国家和中国社会差不多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各自助力和阻力大不一样,西欧国家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后来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扭曲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在20世纪走过了坎坷的历程。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国文化从 19世纪中叶起就开始走向衰败,以至于在一片“全盘西化”的喧嚣声中,“中国文化究竞有没有未来”都成了必须划上大问号的问题。然而曾几何时,伴随着中国大陆“国学热”的出现,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有人却又作出了“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的乐观论断。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究竟会有怎样的前景?本文拟从分析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面临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入手,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关心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方家与同道。 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有其原始的亦是内在的统一性。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系统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系统的民族性特质,而且这种特质总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处于自然的发展演进之中,因而在资本主义尚未兴起、现代世界体系尚未形成之前,对于尚处于“自为”阶段的各个民族文化系统而言,其民族性与时代性无疑是有着原始的、内在的统一性的。但是,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在西方文化中出现并进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以后,对于后起的现代化民族的文化而言,这种统一性就不复存在了。被视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生为现代文明之子,研究任何世界性的历史问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半东方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狭谷。但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是这些国家必经的阶段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和优秀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成了 2 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理论上破解了这一课题 ,而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解决着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每当社会变革时,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成为争议的“热点”。全盘否定论便是其中极端,《河殇》是它的登峰造极者,它把中国民族文化象征物龙、长城等,斥之为“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断言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及其“内陆文化”,“不能根本性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竭力鼓吹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海洋“蔚蓝色”文明,有“惊异的活力”,能使中国内陆文化“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17.
“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曾经生气勃勃,创造了中国古代早熟的农业文明。直至13世纪的宋朝,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到了16、17、18世纪,也就是明朝的后期和清朝的前期,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仍旧停留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结构中,中国落后了。换言之,“黄土”明显地板结了。“黄土”何时出现“板结”?我认为,从逻辑上说,“板结”当早于“中国落后”,大体在宋朝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可视为黄土出现板结之日。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私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否应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共产党人经历了复杂、艰难而漫长的认识过程。(一)19世纪初,被马恩称为“社会主义鼻祖”的英法三大空想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极度失望,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在未来理想社会中,应该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19世纪中叶,马恩坚持…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日早期近代化运动成败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东亚,中日两国都陷入了深深的民族危机之中。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中日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他们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抗御外侮的途径,从而开始了充满痛苦然而却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近代化进程。日本的近代化运动始于“开国”前后的幕藩改革运动。三十、四十年代在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威胁时,日本各藩国统治者即着手从事军事方面的改革和奖励西学。开国后的五十年代,幕府进行了安政改革,水  相似文献   

20.
于沛 《北方论丛》2015,(2):16-24
中国的“世界历史”学科,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都有自己的学术史,都有其萌生、发生、发展的历史。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前约半个世纪,是中国世界史编纂的萌生时期,尽管只有短短的四五十年,但已鲜明地表现出这一学科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危机日趋加深催生的产物,“救亡图存”是其担当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