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陆飞 《生存》2020,(8):0072-0072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代际差别”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新时期50、60和70年代出生的三个重要作家群中。他们不仅在叙事内容上表现为宏大叙事和使命意识的不断弱化、个人化意愿的不断增强;还在叙事形式上体现为或崇尚写实风格,或追求现代手法,或迷恋于碎片化细节等不同的审美特质,同时也折射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代际差别实际隐含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和成长记忆对人类精神的潜在规约。代际差别虽然是多元文学格局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何加强代际间的精神交流,有效克服代际内部各自的局限性,同样是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美学的比较研究深入到美学陈述即美学语言的层次,可挖掘出不同文化圈在审美观念上的最根本的区别,可揭示出往往被忽视的隐伏的差异性。美学陈述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又可分解为专名、概念等等。在概念这个层级上,本文对美、丑、崇高、滑稽四个基本的审美概念进行了对比,表明由于历史文化和语源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美学概念的理解,中西两大文化圈也存在着不应忽视的差异,经转译之后,会失去或增加某些意义成分,发生无法避免的变异。在命题层次上,文中讨论了审美条件层的描述句、审美判断层的判断句、美学原理层的理论句的不同性质,考察了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美学命题是否具有还原性、美学语句“跨界”之后的情形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现代性诉求的嬗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以群体意识为核心的前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共同"在场"营造了多元对抗的文化 审美格局,三者的不同矛盾形式与消长的规律,内在地决定了现代都市文学由萌生到分化再到成熟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当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碰撞在一起时,就必然出现审美的冲突。审美冲突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的冲突、时代性的冲突、民族性的冲突、阶级性的冲突和群体性的冲突。审美的冲突有利于促进不同的审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促进新的审美规范的产生。审美文化不仅有排它性,也有融合性。审美整合是审美冲突的后续现象,它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兼容性”,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的重新组合。审美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也是建立新的审美模式、产生新的审美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谈到“为艺术而艺术”,人们便会联想到O.王尔德,但如果只同王尔德联系起来,那么我们便会无视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其他审美理论。审美观念一旦确立,本身便具有了生命力并影响着今日的文化,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习惯地把这种观念同王尔德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就看不清“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统治了北美的大学。审美观念使我们既矛盾又不安:一方面,我们  相似文献   

9.
“兴寄”说是华夏诗国中源头最早、内涵最富、歧义又最纷纭的诗学专论。本文从研究文艺审美“自己运动”的高度,剖析审美主体、审美客体诸要素对主客、心物之间兴会感应的决定作用;把握从具象到兴象、从心绪到兴义、从立意到取境等兴象与兴义间辩证运动的过程和形态;兼及此说所涉及的心、物、象、理等古代诗学概念的疏理。通过对“兴寄”说──一种诗歌审美运动规律的揭示,体现传统诗学所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之变化常常孕育出新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孕育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而不同的思想文化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而这些思想文化却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明显地看到。  相似文献   

11.
刘德岗 《社科纵横》2008,23(7):85-86
在中国诗歌传统里,晦涩常常遭受到非议和排斥,到了现代,虽仍有责难之声,但随着人们诗歌素养的不断提高,审美趣味趋于多元,晦涩诗独特的审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可以说,晦涩诗能产生深奥和多义,晦涩诗能启迪读者的心智并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陶均 《社会福利》2010,(3):29-30
社会福利企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来,福利企业经历了由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到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的转变;由简单的加工业到各行各业的转变;由靠政府指导经营到自主经营的转变;由为解决注册地的残疾人就业到扩大残疾人职工招用范围的转变;由招用福利企业残疾人职工只为达到退税目的到培养残疾人职工为业务骨干,体现残疾人社会价值的转变;由为解决残疾人职工温饱到树立残疾人自强自立精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张炫 《学术交流》2012,(Z1):148-149
一、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事业中,公共艺术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审美观念的能力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张敬梓  李建群 《阅江学刊》2023,(2):154-161+175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审美谈平面设计的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守会  陈丽伶 《社科纵横》2006,21(7):123-123
受众的民族审美趋向对平面设计中视觉符号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平面设计中采用受众喜好的图形、色彩、文字,才能迎合受众的民族审美趋向,引起他们的共鸣,欣然地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因此要在世界设计之林中树立自己的设计地位最重要就是要对受众和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国际化。我们只有在平面设计中充分体现受众的民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才能做出更为完美的广告大餐。  相似文献   

16.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是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性或基本规定①。作为历史的产物,古代审美意识受制于古代人性结构理性抑制和感性弱化的特点。审美封闭主要与理性抑制相关,它以主观变形的物化象征和客观具象的静态品味,分别堵塞了通向人的广阔深途的内外世界的道路;审美残缺主要与感性弱化相关,它以偏重观念的道德内化和偏重实利的意志外化,混淆了美与善的区别,阻滞了古代审美关系独立性的生成。重心着落于客体以及对实践关系的依附,这是由审美残缺调控着的古代审美关系的历史特点,因而无论对于古代东方还是对于古代西方,美善混同…  相似文献   

17.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理性层次、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的知性层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感性层次。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潜意识。潜意识作为显意识的源泉与基础,在外部刺激和召唤之下能够升华为显意识。显意识也可以通过积淀转化为潜意识。因此,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不能人为地割裂、对立起来,应当看成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福利彩票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12月20日国务院 常务会议讨论后,原则同意当时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关于开展有奖募捐活动的建议,由民政部组织一个由知名人士参加的“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1987年6月3日,中国福利彩票应运而生。虽然仅短短十余年,但是福利彩票在国内的销售范围、销售额和大奖奖额却直线上升。在上海.从1987年到1997年共销售彩票4亿多元;而1998年起发售的“上海风采”福利彩票,形式新颖,大奖奖额高达100万元之巨。遍布全市的1300个销售点,到年底共售出彩票3亿元,平均每个上海市民花20元买4张。显…  相似文献   

19.
周永芬 《生存》2020,(11):0087-0088
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初读诗文,扫除文字障碍的前提下,要从朗读入手,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然就进入文本表现的那个图景。继而由表及里,由意象到意蕴,得到精神的受用;进而数出诗句中的意象,感会于心,领悟作品中描绘的艺术境界,同时穿插讲叙,相机点拨,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人的 内在思想;终究在领悟诗情诗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开拓诗文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宋建林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是在中华民族审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循此漫长历程,我们不仅可以寻觅到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审美是如何由被动、朦胧的自在状态,逐步转入主动、清醒的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轨迹,而且可以从中领略独具特色的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