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译书汇编》是清末早期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首份刊物。《译书汇编》的纪年方式、发行日期等细节体现出早期留日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梳理文献可知,他们的救国实践受到《译书汇编》前9期发行者坂崎斌等日本自由民权主义者的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与思想趋向与生活场域相关。《译书汇编》第二年的“改良”,意味着初具国家意识的早期留日学生群体发生分化,并对此后留日学生译介社会主义文献的选择与取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报刊,他以报刊为舆论工具,宣传其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新民"的政治、思想主张,因而这三份报刊都被视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然而对三份报刊的办报宗旨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有着思想与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三份报刊自身的演进为视角,试图探寻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交替产生剧烈碰撞的时期,女性解放运动在全国兴起,女性报刊的创办也是此消彼长。《中国女报》作为中国近代女性报刊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其在女性解放、争取男女平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把女性解放问题纳入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志群是晚清妇女报刊界贡献最大的一个报刊创办者,他先后主编与创办《女子世界》(续办)、《神州女报》,和《女报》。《女子世界》思想激进,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融为一体,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神州女报》是为了纪念秋瑾而创办,因此大量刊登秋瑾被杀一案及秋瑾的作品,同时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女报》是《神州女报》的继续,为了能较长时间办下去,不直接谈反清革命,主要内容集中在女学、女权、改良旧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看二十世纪初川籍留日学生的爱国思想康大寿《四川》是川籍留日学生于1907年以原《鹃声》杂志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一种刊物。在这个刊物中,川籍留日学生洒泪研墨,沤血染毫,他们对外坚决反对列强各国对中国的侵略,对内无情揭露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并对...  相似文献   

6.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军事院校,留日学生在其创办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讲武堂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运用在日本学得的先进军事理论技术与进步思想,保证了高质量教学与严格的管理,培养了大批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杰出军事人才,奠定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军事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安徽俗话报》与同时期白话报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早年在安徽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并不是特例独行于那个时代的报刊,恰恰相反,它是第二次白话报高潮兴起时的产物,是昌盛繁荣的众多白话报纸潮流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办报的空间因外部列强侵略的压力增强和内部清政府社会控制能力削弱而大大延展的20世纪初期,风格、定位类似于《安徽俗话报》的报纸还有很多。将《安徽俗话报》和上海的《中国白话报》和北京的《京话日报》作一比较,从同类报纸的比较中发现《安徽俗话报》异于其他白话报纸的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初 ,浙江留学生在日本创办了《浙江潮》、《白话》等华文报刊 ,它们是中国留日学生所创办的革命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报刊向读者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 ,同时把革命的矛头指向清朝政府与封建专制统治 ,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夕,从维新舆论到革命舆论的转向过程中,政治动员更趋多元,语境亦复杂多变,中国政治舆论价值取向多元,其中既有改良、革命思潮的影响,又有革命语境下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就无政府主义思潮而言,又可分为留法、留日学者的无政府主义主张,还有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而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域外革命语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新世纪》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互助论、进化论学理,其论辩和文本呈现背后亦有革命派内部的同盟会、光复会等的利益分歧,拥护孙中山及倒孙派在政治舆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在国家与社会的学理框架抉择中,域外报刊呈现语义多歧的媒介镜像。  相似文献   

10.
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中,<河南>月刊是后期革命报刊的重要代表.作为同盟会河南支部的机关报,<河南>因其活跃的革命言论、堪称巨大的发行量、庞大的销售传播网络和多样的传播形式,使其舆论宣传对清末民主革命的兴起与河南的社会变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表现在:一是抨击清朝专制统治,为反清革命的爆发作舆论准备;二是唤起民众的觉醒,改变河南社会风气;三是承上启下,发新文化运动之先声.  相似文献   

11.
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展演了散落民间的音乐和舞蹈,但剥离具体生活场景的歌舞疏离了经验世界,成为难以表征自我的审美符号.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来说,真实的生活一旦被制作成审美幻想在舞台上展演,其表征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就会出现分裂.在现代性社会中,审美习俗的改造是少数民族持守其经验世界完整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为民族解放事业,韩国一些有志之士进入中国军校学习军事知识。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接纳了数十名韩国有志青年入学,在长期的磨炼中,他们中有些人成为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这足以折射出云南讲武堂对韩国民族解放运动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益州郡,并在建立郡县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云南,作为边郡的主要社会基础,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发生"异化",出现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势。天宝战争以后,唐朝兵败退出云南,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南诏、大理的自治独立局面。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并在云南推行民屯与军屯,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饷,增加了国家赋税,更重要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的稳定。明代在云南推行卫所制度,大量汉族军户进入云南,使"夷多汉少"的居民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原住的夷人与土著的汉人合为"云南人"。清代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及汛塘制度,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并进一步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在推进移民殖边的过程中,伴随着实施改土归流、开科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汉文化在云南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云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中原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国家的普遍认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就是保护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保护云南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动力。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要做到五点: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机构和设施;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尊重民族民间风俗,扶持民族艺术创作;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保护和培养;丰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要采取命名式保护、立法式保护、动态式开发保护、静态式研究收藏保护等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手工艺品市场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是一个饱含、凝聚和浓缩着各类民俗事项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手工艺品进入市场的阻碍因素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在政府政策介入策略、异地开发策略、器用价值与市场审美观结合策略、宣扬少数民族妇女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非正规农村就业群体的建立,也将为云南建设旅游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滇黔同处西南边陲,彼此为近邻,早在先秦时期,两地就有一些民间的商贸通道。自秦汉开垦西南夷以来,历代统治者极力在川黔滇地区开辟交通要道,完善驿政系统,以扩张王权,获取强势支配权,滇黔之间遂增辟了为军事和政治服务的古驿道。今天,它们已成为跨区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线路遗产,为做好下一步整体保护的详尽方案,本文就滇黔历史上主要的交通要道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考证。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入居云南已有753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在与云南各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为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举凡云南行省的设立、土司制度的确定、儒学思想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推广、多民族杂居格局的形成都与蒙古族入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族剪纸是流行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及美术品。这类艺术作品反映了云南民族的生活情趣、宗教理念、思想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寄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云南民族剪纸实质就是云南的民间剪纸,它如同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一样具有民俗性、实用性以及变异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聚居于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是南宋末年远征云南后留居该地区的部分蒙古大军的后裔,虽然他们长期远离蒙古族主体聚居区、成为杂居于其他民族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而且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蒙古族仍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认同。实地调查和研究表明,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20.
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最深入的一个朝代,这无疑得益于清朝武力的强大,但也与统治者在云南推行的文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朝廷势力刚进入云南民族地区,就仿前朝在云南继续推行儒学教育与科举考试,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稳定清朝在云南的统治;雍正朝改土归流前后,为进一步深入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清廷在云南广行教读以化其嚣凌,构建和保持少数民族对王朝的文化认同。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地云南的文化类型与内地更趋一致,稳定和巩固了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跨越族群边界的区域性称谓"云南人"出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