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小说翻译掀起了我国小说翻译的高潮,然而,对其翻译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借助识解理论,以认知详略度、认知视角及认知凸显三方面为切入点,以梁启超小说翻译实践为个案,探析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之得失,以求对该时期小说翻译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文学翻译发端和大盛的时期,以中国人作为主体的儿童文学的翻译也肇始于此。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是处于边缘的位置,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缺乏比较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因为增删、改写等经常受到当代学者和译者的批评和指责。通过以清末民初的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的译名作为例证,从小说的叙事视角的转变和悬疑性的得失存留等两方面来探讨当时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目的以及影响译者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等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应结合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来公正地评价这一时期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侦探小说的译介在清末民初翻译小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但针对其繁盛原因的探究未见有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深入。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可以发现政治需要、文学革新、其本身所蕴藏的独特魅力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等是侦探小说译介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和诗歌,深受同时代青年的欢迎,曾掀起过一股"曼殊热".本文结合苏曼殊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其译作的选材特点、选材原因、翻译的目的、译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以凸显这位文学天才在近代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7.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致力于对翻译文学与整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关注,解释了一些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创作情况,并以侦探小说这一特定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证明翻译文学在本国文学多元体系中地位的动态变化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深化的过程,指出了侦探小说在翻译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原因,实现了多元系统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的"哀情小说"因其文化色彩的复杂性,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概要描述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探讨哀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有利于确立哀情小说独特的历史位置和独具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是翻译文学盛行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译作普遍附有译者的序言跋语,这些序言跋语与现代翻译文学的序言截然不同,对当代翻译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探讨了其存在的普遍性、主要类型以及在翻译吏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其对翻译文学的地位做了详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五四运动之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本文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译者因频繁地对译文进行删减、增加和改编,长期以来受到了评论家的批评,认为他们不忠实于原著,或是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缺乏认识。本文将以勒菲弗尔的三因素理论为基础,探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当时独特的翻译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翻译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从近代翻译形态向现代翻译形态的转型.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相比,本时段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译品文学性的重视、翻译方法的根本颠覆、翻译家角色意识的建立以及译介态势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相似文献   

14.
民初骈文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反映出清末民初小说发展在启蒙追求退潮之后的重大转移。民初骈文小说引领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兴起,体现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学需求。在一种基本脱离社会政治与现实情形的“情”之上,民初骈文小说建立了自己的内蕴,也表明了清末民初“言情”的文学语言建构一度从古文转移到了骈文。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小说稿费制的逐步确立,直接促进了中国职业作家群的形成,推动了小说的繁荣与形式的变革,并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娱乐功能,这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清末民初文学演为新文学历史发展的一个前奏,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的政治性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翻译的功能为立足点,主要从法国凡尔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入手,探讨了清末民初译介科学小说的政治目的和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中明显的政治倾向造成了人们对科学小说的误读,给中国科学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纾在清末民初翻译了西洋小说189种,把外国文学大规模移植到中国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巨变。通过研究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个案,探讨了其翻译对传播新文学事业带来的特殊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林纾仿效西方文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是20世纪通俗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其悲剧结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的.清末民初正值新旧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近代新学与旧学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的个性解放意识开始苏醒,但旧的封建制度和势力还依然顽固、强大.在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哀情小说的悲剧结局正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面临爱情婚姻的普遍苦闷心态与凄惨命运.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的时期,由于经济、政治及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念、婚俗礼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姻生活重性情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本文拟就清末民初婚姻的变化及其动因作一考察,以揭示当时社会深层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原名玄瑛,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部分创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曾产生过广泛影响.苏曼殊生逢历史大转折时期,当时的满清王朝,处于帝国主义强盗的瓜分豆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