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仲舒的<春秋>学认为:第一,<春秋>称国君即位之年为元年,元乃更始,有断与续相统一的寓意.第二,<春秋>书王正月,是为了大一统,王者改制必然导致统的更迭,通三统是一个循环,叫做三而复;此外,还有再而复、四而复、五而复、九而复.历史的无穷演进恰是由多重的复构成的,表现了复与往的统一.第三,<春秋>把鲁国十二公划分成三个阶段,各自的书法不同,内与外、夏与夷的界限逐渐消弭,有以横向的社会交往说明纵向的历史发展之意,表现了横与纵的统一.第四,<春秋>有常义有应变.常义固须遵从,应变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贴近不断发展着的仁爱之道;历史正是在常义的突破中不断前进的;这是常与变在历史的深层结构中的统一.这些观点有通古今之变的意义,属于通史精神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4):F0002-F0002
董仲舒,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刘泉 《唐都学刊》2014,(1):16-20
张载佚著《春秋说》,南宋以来之官私书目屡见著录,并被诸多《春秋》学著述称引。此书非张载手定,是其门人缀辑乃师讲说《春秋》的言论而成。在学术界的宋代《春秋》学论域中,张载《春秋说》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据初步研究,张载《春秋说》的思想特征为:尊孔孟,重六经,知礼义,明褒贬,尚心解。张载阐发义理,强调"以经解经"和"理明义精"。皮锡瑞认为,张载等北宋五子"说《春秋》皆有特见"。南宋胡安国等继承张载《春秋说》的相关思想,评价其说为"精要之词"。  相似文献   

4.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巳矣。子曰:“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以上所引孔子的话,并未见于《论语》中。故司马贞的《索隐》说: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0):111-115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教创造性地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模式,阴阳五行学说对道教"道生万物"的生成模式的解释具有重要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6.
王鹏  王静宜  金其高 《社科纵横》2008,23(10):63-65
经济案件问题是系统问题,解决系统问题必须使用系统方法.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着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将其引入经济案件防控,有利于从系统角度深入剖析经济案件问题系统,站在社会防控战略视角用系统方法解决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在西周孝悌、惠爱、恭谨、节性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并走向成熟。反映在《左传》中,表现为“信、义、忠、孝、仁”等多方面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左传》各类史实的记载,从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反映出伦理意识,显示出了它的社会作用。在西周礼乐文明基础上,实现了从对神巫的迷信和崇拜到人文伦理的转变。到孔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形成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婚姻的地位、成功、失败、原则等诸多方面论析了《周易》有关婚姻的观点和看法,对现代婚姻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易>以阴阳、乾坤、刚柔三对异名同谓的范畴表达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并以尊阳抑阴、以刚统柔突出男性的主导地位;同时,<周易>也从阴阳互动、互需、相互合作的角度,肯定并张扬女性作为独立的价值内涵的存在,以及男女性别的互补性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周易>的性别哲学尊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男女性别及其关系的理论基础,其有关性别理论的合理内涵将为建立二十一世纪新型的男女伙伴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考察<史记>汉魏时期之流传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但却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点,即汉魏时期<史记>之流传与<春秋>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与<史记>流传密切相关的人物中,其事迹稍可推详者,如杨恽、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陈元、段肃、冯衍、班彪、班固、杨终、延笃、颍容、谯周等则多具<春秋>学渊源,而且不少人本来就是以<春秋>名家.<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迁<史记>列入"六艺略"的<春秋>家,是深切其实的.<史记>是西汉中期方兴未艾的<春秋>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春秋>家之"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1.
韦昭《国语》解大量征引《左传》的内容,其作用在于交代《国语》所载史实之背景、补足历史事件的因果以及通过对比两者的文字达到疏通文义的目的,便于读者更为全面地掌握《国语》正文。此外韦昭也通过征引《左传》为《国语》作解,来达到考辨史实细节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征引拉近了《国语》与《春秋》经传的关系,提升了《国语》的史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周易》生态循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以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宇宙大道的体察和把握,架起了"天人合一"的坚实桥梁,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到安身之命的终极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而生态循环规律则是这一根本规律在时空中的物态表征.通过对<周易>生态循环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洞观其思想义理,为寻求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方 《求是学刊》2013,40(5):130-134
《左传》是一部以男权文化为核心的春秋信史,但人类社会的两性格局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观念却使女性与婚恋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社会变革中的礼法规定与自身不可磨灭的人性诉求,《左传》婚恋中的女性有着"守礼"与"非礼"的双重表现,某些非礼性关系甚至引发了重大的家国之乱。《左传》婚恋叙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考察春秋文化从"天命"转向"人道"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14.
何俊  Wang Keyou 《孔学堂》2023,(2):45-53+147-160
象山的《春秋》学是他由经学阐扬心学的重要内容。象山在接续啖助新《春秋》学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啖助新《春秋》学所揭明的“理”只是存于具体史事中的狭义之理,而象山认为《春秋》所存之理等同于普遍存在的本心。由此思想转变,象山《春秋》学也跳出了经学的笼罩,呈现出理学的显著特征。象山基于历史是人心的呈现的判识,进一步聚焦于内惧于心与外恪于礼两个方面来阐释《春秋》,从而对应象山思想的核心理念本心与实学,使象山心学在《春秋》学中得到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史记》中"鸿门宴"一段文字是借鉴了陆贾《楚汉春秋》而写作的。因为《楚汉春秋》渗透了统治者的意志,"鸿门宴"所写并非真正的历史事实,具有创作痕迹。"鸿门宴"实质上是项羽和刘邦就关中地区统治权展开的政治会谈,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关中,而刘邦得以保命。"鸿门宴"文字重点叙述刘邦集团,放在《高祖本纪》中更合适。  相似文献   

16.
屠本<十六国春秋>是依据残本、大量搜集相关史料而成的辑补本,不是杜撰的伪书.判断崔书是否亡佚有三个重要的标准,一是历代书目是否载录,二是历代著作征引情况,三是屠本与其他著述内容异同比较中找出证明残本存在的根据.崔鸿<十六国春秋>并未亡于北宋,直至明代中期仍然没有亡佚,现可找出其流传的基本线索,屠氏正是利用此残本辑补成书的.残本可能亡佚于明末清初.就屠本内容分析,其中部分内容未见其他典籍保存,这是残本保存至明中期,并是屠氏使用残本辑补的明证.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关于<春秋>经传的研究,无论是对<春秋>之义考释,还是对<春秋>三传的论证,以及对杜<注>的补正,均集中地反映了他求实征验的治学风格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的<春秋>经传考证的学术方法,则开启了乾嘉考据学.他的以<春秋>经传考证为代表的经学成就,开创了清代新经学.他的治学主张、方法及成就,共同形成一代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8.
冯红 《学习与探索》2005,(4):115-117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因此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关系到耕者的温饱和国力的强弱,这就促使人们在农事劳动中留心观察四时交替、风云变幻,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生命相依存的一种文化心态,即“天人合一”观。《诗经》中大多数诗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胡安国《春秋传》大量征引诗小序,不仅用其史事,亦用其褒贬、义理,甚至依据诗小序推知周代礼制。诗小序包含的史事、褒贬与其他文献的记载不尽相同,甚至不见于其他历史文献。胡安国采信于诗小序,来源于用而不疑的传统。"疑序""废序"之声倡自宋代,但是在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及学者著作中,诗小序从未被弃用。胡安国以及后来学者不加质疑地使用诗小序,使我们重新审视诗小序的史料价值。诗小序的史料价值未可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20.
王宇宏 《社科纵横》2013,(2):241-24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聪慧的中国祖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创造出了瑰伟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深刻鲜明的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敬天保民,爱粮惜粮、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食亦有道,以‘礼’为贵,历史积淀,意蕴丰厚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