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道教思维方式的渊源和特点●刘国梁道教思维方式主要渊源于先秦道家,同时内融《周易》,形成了既不同于儒家的伦理型思维,也不同于佛教的超越型思维,而是属于体法自然的模拟型思维方式。它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在现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中国社会风尚的关系相当密切,过去,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道教的宗教生活比较特殊,这除了教内的组织特殊之外,也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表现:一,从帝王贵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有道教信仰者,他们常是“累世奉道”,这自然与道教宣传的方式有关,容易形成世代信奉的现象;二,与道士交往的情形络绎不绝,所谓与方外交,固然大多指佛教中人,但也指羽士炼师之流;三,道教所形成的岁时节日以及一些习俗,亦为中国人的日常仪节。类似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影响,都充分显示道教能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千余年,必有构成它流传的条件,说明道教与中国人生关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宗教,它以道家和神仙家的文化哲学为主要价值导向,因此,修真悟道、羽化登仙是其最终目的,亦是其最高境界。道教产生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道教文学作品。一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虽然可以上溯到久远的时代,但它毕竟是汉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东汉中后期,道教从民间蓬勃兴起,形成了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和张鲁为代表的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  相似文献   

4.
道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大量史料对鲜为谈及的道教在云南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作了说明。作者认为:道教在蜀中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教时即已传入云南并对早期云南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南诏、大理时期道教对云南的统治者及广大群众均有一定的影响,并经过云南传入了东南亚一些国家中;蒙元明清时期,道教在云南继续发展并衍生出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宗教组织;近代以来云南道教开始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5.
范学辉 《东岳论丛》2005,26(2):118-123
宋代尊崇道教的政策 ,以及有利的地域文化条件 ,都促使宋代山东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形成了崂山、沂山、泰山和昆嵛山等道教中心 ,而且涌现出刘若拙、甄栖真、李之才、王老志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道教人物 ,是当时中国北方道教最为繁荣的地区。宋代山东道教的繁荣 ,尤其是昆嵛山等滨海地带道教的迅速传播 ,为全真道在金、元之际崛起于山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道教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同时 ,宋代山东道教呈现出儒道互融、儒道兼修的突出特征 ,对理学的产生也发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曾经以其独具特色的认识自然万物、探索生命奥秘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数十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历经多年共同研究、编撰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道教科学思想和科学成  相似文献   

7.
孙昌武 《文史哲》2004,(2):92-98
早在先秦时代,神仙观念即已出现。道教形成和兴盛,更促进了这一潮流。至魏晋时期,形成了游仙诗。游仙诗可区分为宣扬信仰的和别有寄托的两大类。文人创造的基本属于后者。道教科仪步虚中的步虚词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仙诗,出现于东晋,大盛于唐宋时期。步虚词流行于社会,也被文人当作创作题材。作为典型的道教文学体裁的游仙诗和步虚词,在观念、题材、意象、语言、思维方式、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一般文学创作造成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生态型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孔令宏本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形成了不同于既往世界观的生态世界观。它的三大基本思想原则是:世界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世界是动态有序的整体;人类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包含于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杨爱国 《文史哲》2011,(4):86-91
东汉时期的早期道教对死亡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态度,以解除文、道符、升仙图像等方式积极参与了当时的丧葬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丧葬礼俗的内容,给人们一种新的心理安慰方式,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东汉时期道教与丧葬礼俗关系的研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韩愈是儒家思想演进中的重要人物,是唐代反佛老的勇士,或因如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历来被人们重点从儒家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在唐代儒释道并举的时代氛围中,他的世界观、他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他的散文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他的诗歌创作则受到道教的深刻浸染。大量的道教意象进入他的诗歌,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力;道教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的特色的形成;韩诗的浪漫色调、韩愈偏向古体的创作选择也与道教有某些关联。研究韩愈的诗歌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韩诗与道教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宏 《文史哲》2006,(3):61-70
术、学和道的双向互动关系是道家演变和道教产生、发展的内在实质和动力,其中,术与道的双向互动关系更加重要。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是道家、道教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据此可以解决道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与科学的关系、道教究竟是不是宗教、道教史的分期等问题,并可以借此整合道教思想的外史和内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道家从道是万物之宗的本体论出发,倡导“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慈善伦理观,强调“无为”而善,并把从事慈善活动看作是“体道”和“入道”的重要途径。道教认为天下财物乃“中和之有”,应当周穷救急,提出“承负说”,宣扬善恶报应观,把积善行德看作是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致太平”的慈善伦理理想。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虽有区别,但也存在着相通之处.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地继承和弘扬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娟 《学术探索》2013,(6):77-82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与尘世之间示现的形象变幻,旨在告诫世人要破除对脏与洁、丑与美的执着;“一僧一道”同时登场,折射了中国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补的文化态势;“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对红楼诸人物的度化指引。  相似文献   

14.
林平乔 《学术探索》2009,(5):131-137
第三代诗人虽然不曾对道家文化作过专门的研究,也不曾树起"复兴道家"的旗帜,但道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潜隐而又深刻的,他们对道家的价值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接受与认同,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本真的执着、对虚静的沉溺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就总体而言依然是佛、道并存,但在具体政策方面却是独钟于道。对于道教的尊崇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其统治的前期,玄宗主要侧重对于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以来政治的清理和对李唐政权的恢复和巩固,对于道教主要表现为与著名高道的频繁往来和对高道的尊崇。至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崇道已达高峰。在玄宗崇道风潮的影响下,在思想领域出现的一种纳儒佛入道的思想动向。对于佛教玄宗采取了一种抑制政策,但对于当时佛教密宗、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的佛教思想也给予了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16.
唐旭君 《云梦学刊》2013,34(1):92-96
沈从文思想与创作都与道家文化有着较为鲜明的关联。其人生境遇中山水自然的滋养,虚己待物的性情.形成了他与道家文化会通的基础;他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对湘西边地的表现,从正反两面深契了道家精神。但时代的影响,视阈的新变,让他最终疏离并超越了道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许多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过直接交往,从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深厚情谊,从而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与义和团有着一定渊源关系的铁布衫(金钟罩)、八卦教等民间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道教信仰的成分,在义和团另一大来源神拳中道教影响也很大.道教教义中的八卦在义和团揭帖中多有使用.原本用来宣达神意、驱妖捉鬼、祈福攘灾的道教符咒在义和拳、义和团中广为流传.武器处于明显劣势的义和团在与列强的武装对抗中,急于引进神秘性的咒语、泛化咒语,用以壮胆助威.在义和团揭帖中频频出场的张天师以及玉皇大帝、洪钧老祖、吕洞宾等道教神仙是义和团排外灭洋勇敢精神的坚强支柱之一.然而事实证明,单靠这种传统的民间信仰的精神力量是无法战胜外敌的.  相似文献   

19.
儒学、佛教和道教均有其各自的三农思想及其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认真总结三家的"三农"思想及其实践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解决我国新形势下出现的三农问题,不但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大的学术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教养生的特征是超越性,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此,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学归结为《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道教养生学首推内丹学,内丹学肯定“长生久视”;但认为其最高境界不能仅限于“长生久视”。而是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萧天石称之为“道世界”。与道合一的过程是追求“合真”的过程,道教称为“全真”,正是在此意义上,萧天石称道教养生学是“全真之道”。将道教养生学的最高境界从“长生久视”提高到“道”的境界,进一步拓展了道教养生学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