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卓越的喜剧性文学作品.本文从"人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喜剧性错位、它的喜剧性中鲜明的反讽性质和狂欢化特点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喜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不仅构建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大厦,而且对20世纪莎士比亚喜剧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是“绿色世界喜剧”,它将新喜剧中的主人公的胜利和旧喜剧的仪式化的死而复生结合起来,同时又加入了不同的“喜剧性解决”,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弗莱认为,文学(尤其是喜剧)并不一定是对生活的模仿或评价,也可以是技巧的重复和程式化的写作,喜剧是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人物也是高度风格化的。弗莱强调喜剧的程式化和传统,而这种传统在莎剧中是通过结构和角色来体现的。弗莱提出,必须从喜剧结构出发来研究喜剧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角色功能理论”。总之,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研究理论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新古典主义是发生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处于暂时妥协的一次思想文化潮流。它和老“古典主义"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各个国家,尽管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不同,但都有过“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罗马在艺术繁荣时期,都创造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欧州文艺批评家,一般都以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为古典文学。而新、老古典主义都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罗马对希腊文艺就有过尊崇、学习、研究和摹仿的过程,也就是欧  相似文献   

4.
超越性意向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基本的心理动力,它在不同的文学类别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观察视角的选择、叙事策略的运用、创作手法的独特和艺术精神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探讨它在民间文学喜剧性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时期文学对喜剧意识的自觉,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愈来愈注意喜剧这株久受冷遇的幽兰了。但是由于我们至今尚未对喜剧的本质展开正面的探讨,所以使得现在的喜剧研究或者弃里逐表地陷入了喜剧范畴的划分、喜剧规律的归纳等经验主义之中,或者舍本求末地纠缠在诸如喜剧与悲剧、歌颂性喜剧与讽刺性喜剧的异同等一些狭隘的问题上,其结果同样地给喜剧研究带来了理论的混乱和说明的负担。我认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这种把握只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之内才可以完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把喜剧放在广阔的美学背景下与悲剧进行本质对照,以期把握喜剧的本质特征,并就教于同行专家和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史上,张飞、李逵、牛皋、程咬金、焦赞、焦廷贵等形象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传奇喜剧英雄系列。他们是在虽微弱但却源远流长的中国喜剧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对正统文学尤其是史传文学的反动和下层文人大胆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是中国平民喜剧精神的物质凝聚、集中体现和高度总结,是平民喜剧精神与元、明、清之际时代精神交合作用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作品之间的模仿与继承关系。作为莎翁的“习作”,《错》剧是普劳图斯喜剧的模仿,模仿中有继承,继承后而有发展。《错》剧中的梦幻世界和梦幻中的疯狂是创新。《错》剧于嘻笑打逗中似乎又透出一丝悲哀;于夫妻、兄弟大团圆的和美之声中似乎又传出一缕乱音———在喜剧的喧闹中,莎翁没有忘记对人和现实的关注。这正是莎翁作为一位基督教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比较了十七世纪法国文坛的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和中国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冯梦龙各自对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和他们尽管从事不同门类的文学创作,却在作品中体现出相近的创作思想、主题以及艺术特色,从一个点上反映出文学的作为社会生活真实写照的普遍意义之广泛性、无国界性。  相似文献   

9.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名的喜剧人物之一.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马克思恩格期也把他作为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但是,人们历来只看到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本身,而对其性格的喜剧机制不甚关注.本文从文学符号学"能指与所指”关系出发,从福斯塔夫的语言、行动、信仰、肢体特征等方面,剖析福斯塔夫的喜剧个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喜剧性格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释杨绛喜剧精神的内涵 ,探讨其喜剧精神的人生与艺术资源 ,包括家学渊源、中国传统世情文学的教化和英法世态喜剧的影响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站在文艺心理学的角度 ,从喜剧性产生的心理机制、喜剧的精神、构成、节奏、平民性等方面讨论了喜剧的价值 ,试图揭示出喜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在于 :1.对苦难人生的释放与激励 ;2 .启发人类对生存目的和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悲剧、喜剧等本是戏剧文学的分类,但从广义来说,也可用来概括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本文拟从这方面谈谈鲁迅小说的特点.《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除个别篇目外,按题材性质和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和悲喜剧作品.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小说最显著的美学风格,是它焕发着一股勾魂摄魄的喜剧美。它主要体现在运用喜剧性很强的语言去创造喜剧情境、设置喜剧冲突,在喜剧冲突中刻画喜剧性格、塑造喜剧形象上,做到了三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喜剧情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作为实际内容的喜剧性矛盾。喜剧性矛盾不仅产生喜剧情节,而且要求产生喜剧效果。因此,作为产生喜剧性的喜剧矛盾的构成无疑就是值得探讨的了。一、喜剧性矛盾与喜剧性冲突喜剧性矛盾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既包含现实生活中的喜剧性矛盾,也包含艺术中的喜剧性矛盾;既包含客观现实矛盾在喜剧中的反映,也包含虚拟的戏剧矛盾;既可以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文学“以喜剧为其结局”的居多,诸如:“正义势力压倒了邪恶势力”、“妻离子散的家庭重新团聚”、“向仇人申报冤仇”、“有情人终成眷属”、“人民永享安乐,和平幸福,吉祥如意”等等。这种“以喜剧为其结局”的作品,在蒙古文学发展史上历来层出不穷,并不断地为文人创作和传承。虽然,这些作品的类型诸多,但总是充满走向胜利的喜剧意识和鼓舞人心的乐观  相似文献   

16.
谈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研究方法。如果说比较文学是指对两种不同的文学或不同国家的作家进行比较研究,那可以说是古已有之。早在欧洲古代,就有文学批评家拿希腊作家与拉丁作家作比较,来研究希腊对罗马的文化影响。比如贺拉斯的《诗艺》就接触到这类问题。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文艺批评家钦提奥也曾以希腊、罗马的诗歌与意大利当代诗人比较,指出当代创作的新价值。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认定了必须恢复  相似文献   

17.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在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创造的关于神祗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希腊人以想象中的奥林波斯山上的主神宙斯及其周围的诸神为主要系谱,结合古代希腊社会的历史和传说,创造出了丰富多采的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朦胧的认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类童年时代的图景,是当时希腊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罗马神话可以说是从希腊神话移植过来的,内容大致与希腊神话相同。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如此。本文拟探讨一下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谚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莫里哀喜剧伴随着晚清文人"睁眼看世界"的过程逐渐进入中国文化视域。作为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著述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寻找莫里哀喜剧与中国戏剧传统的文化共通性,引导西方读者相对宽容地理解中国文化。曾朴对于莫里哀喜剧的评价,一方面受到其法国文学启蒙导师陈季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兼有历史考据和文学想象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克莱斯特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仅次于歌德和席勒的小说家、戏剧家,其剧作《破瓮记》如今也成为欧洲舞台上经演不衰的著名喜剧.本文从哲学和戏剧美学的角度,细致分析了这部喜剧的"回顾式"结构特点与复杂的戏剧冲突,以及它们对表现人物喜剧性格的作用.本文还从喜剧性的构成因素,分析了剧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喜剧性的特点和原因,指出这部喜剧既刻画了当时普鲁士农村的现实主义图画,也体现了作为贵族阶级一员的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在莫里哀和莎士比亚比较研究中出现的拿莎士比亚的悲剧与莫里哀的喜剧相比较的现象提出异议,指出应在喜剧范围内比较他们的创作,并找出他们在塑造人物、编织情节、制造喜剧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就喜剧而言,莫里哀和莎士比亚同样伟大,对传统的"扬莎抑莫"现象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