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微观基础研究到宏观基础研究:后瓦尔拉斯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微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融合.在微观基础研究中,新古典主义把预期形成机制理论作为连接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解释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分析来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关于代表性主体、理性、均衡以及协调问题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早在宏微观经济学分立之初,凯恩斯对这一问题就有所关注,西蒙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制度上来研究宏观基础,其协调失灵学派还提出了协调失灵理论.对宏观基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瓦尔拉斯主义,其学者指出,具有有限理性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方程具有多重均衡解,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宏观制度的协调功能会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大师,他最有影响力的成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将基于不完全信息和预期的微观经济分析引入到宏观的就业理论与工资和价格动态上,从而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就业与供给方面提供了一套"微观-宏观"分析方法,阐释了非均衡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西方,理性预期模型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中的规则而不再是例外情形了。它已被用来考察总需求的主要构成、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用来解释象产出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持续性及其相互运动等经济周期规律的理论等。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计量经济预测,最优控制与非线性规划技术进行适当的修改,与理性预期模型相协调。在这里,我们将对重要的总供给理性预期模型——“信息基模型”与“刚性价格模型”作一述评,以从一个角度说明上述这种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幸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基本假设的确立。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不同的是,幸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是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继承而是全面的反思。这种反思甚或反叛直接表现为对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偏好与效用、完美的自由市场、市场均衡与效率最大化等基本假设的不认同甚或彻底否定。与此同时,幸福经济学基于自私与无私相统一的完整人性论探讨人的明示偏好和主观幸福感、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理想的最大化与实践的满意化、不完美信息和不完美市场等经济学基本问题,试图构建新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模式已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应用于政治活动。那些假设,包括工具合理性和有效市场的观念。我认为,不加批判地接受这些假设已把政治理论引入歧途。政治学中的交易成本论是建立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的,即高代价的信息,用以解释行为者环境的关于其作用的主观模式,以及不完整的契约实施。选择使用这种模式,导致政治交易成本高昂,从而使政治市场变得很不完善。我相信,结合交易成本论来修改标准的理性选择模式,既能实际增强模式的阐释能力,又能从我们观察的政治市场中发掘更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重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基础,是哈贝马斯法律理论的基本目标.为此,他首先用交往理性取代传统的实践理性,然后通过普遍语用学将其交往行动理论、商谈论与法律理论联结起来.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区分构成了哈贝马斯法律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他基于法律中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出现代法律的合法性问题,主张引入商谈论来调和这种紧张关系,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法律有效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一、预期与货币政策预期分为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判断何为理性何为非理性实际存在困难,因为引导主体决策的因素很多,但可假设为两大方面:一为经济状况。认为理性主体能够根据经济运行状态做出明智预测,把未来因素加入当前决策,而非理性主体则满足于经济现状,易受表层经...  相似文献   

8.
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经济理论开始,供需均衡就成为价格理论核心内容.均衡分析成为研究价格问题的主要理论工具.但均衡理论严格的假设条件使理论严重脱离了现实.导致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信息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虽然都对价格理论做了重新的阐释,但仍没有揭示价格形成的本质.物的均衡仅是交易关系的一种表面现象,权力才是这种表象后面物的均衡的根本决定因素,均衡理论的价格说明的是物与物的关系,而事实上,价格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价格的决定不仅仅是商品供需量,还包括其他影响因素,其中,交易双方的权力在价格确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价格不是供需双方商品量的均衡解,而是各行为主体权力博弈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9.
关于认识的主体,历来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到近代,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形成了一条以主体研究为中心的基本线索,直至黑格尔把主体的理性、精神推向颠峰。黑格尔比他的前人更为关注和推崇人类理性的威力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主张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即他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既是创造万物的实体,文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这样,黑格尔就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发了他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 黑格尔关于认识的主体思想直接渊源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和费希特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10.
书讯     
本书作者J.科斯塔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他在联邦德国发表了许多论著因而颇有些名气。自1970年起他任教干法兰克福大学。在他这本著作中,试图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作一个总的概述,所及范围几乎包括了当前所有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在过去的10—15年中,作者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他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973)一书中,曾把“取消商品生产的战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并且主张以“按需分配方针”为方向。但是他在本书里却极力赞成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  相似文献   

11.
"理性经济人"作为一种基本行为假设并非基于不言自明的公理,新古典经济理论以此作为其理论之逻辑基础和出发点是存在着固有缺陷的.由于完全理性假设过分严格,因而提出有限理性成为理论发展的某种必然.自西蒙之后,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声称有限理性是一个必要的和不可或缺的行为假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分析表明,在西方现代企业理论中,有限理性乃是一个既非必要又不恰当的假设.只是一个修辞上的设置,目的在于为经济分析中提出更为核心观点(比如契约的不完全性观点),同时又要避开一些棘手问题而提供的一种便利.这里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问题,即有限理性与西方现代企业理论之间并不具有自洽性.  相似文献   

12.
该书的姊妹篇《谁的正义?哪种理性?》于1988年出版,把探索的触角伸展到正义和理性概念上。作者本人对这两部书都曾著文介绍,前书介绍已由白锡堃先生译出,见《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这里译出的是他对后一本书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本介绍性著作。介绍性著作有多种形式:有的适于普通读者;有的是写给大学生的;还有一些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悟性,能够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或理解某位作者的思想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亚里士多德:渴望理解》一书无疑属于后一种情形。有些介绍性著作被称为“哲学言论集”,它是把某位思想家的学说清晰而准确地罗列出来,再加上这种学说的一些基本论据;还有一些是“评论性”的,除了列出上述原始材料外,还要比较同时代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此外一些是“历史性”的,是把所论及的思想家置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分析他如何看待他的先辈与同时代人的主张和思想。这本书则与  相似文献   

14.
该书的写作起因于经济学研究中基本方法论的问题。为取得可资比较的静态结果,理论经济学中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基本分析方法。部分均衡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分门别类的分析,但不考虑市场的反应。宏观经济学考虑市场反应,但却以典型的总量模型为依据。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既有分门别类的分析,又考虑到市场反应,但是,该分析方法与部分均衡分析方法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不同,它一般情济下分不清可资比较的静态结果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在分门别类的分析中,要考虑整个市场的反应,复杂性和全面性的难度会增加很多。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完全是服从形式化演绎方法的需要构建起来的,它构成了经济学演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得到了演绎方法论的辩护;演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机械本体论,只有持有机械本体论观念,演绎方法论的主张才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理性人”假设得以成立的最深层的根源是机械本体论.多数关于“理性人”假设的批判是无效的,因为他们仍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本体论框架内争论问题;只有基于本体论的批判才是有效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实质是世界观与世界观的比较与竞争.演化经济学主张通过用演化本体论取代机械本体论来重建经济学,它对本体论的强调对我们思考经济学的核心假设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选择理论从其诞生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设,假设个体是"追求自利的、效用最大化者".但从这一假设出发,该理论遭遇了严重的发展困境,不得不以"集体行动的不可能"、"阿罗不可能定理"等结论告终.围绕着如何突破不可能性,该领域的另一位领军人物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信息扩展"的要求,为社会选择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信息扩展,其实质是修正理性人假设,承认社会选择中的价值、伦理、感性等因素的作用,实现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史蒂文·史密斯写的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使我重新思考同阿尔都塞的分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曾经认为,我是同意史密斯对阿尔都塞的批评的,现在却不再这样想了.《阿尔都塞的著作》一书,不管怎么说,是一部力作.史密斯直截了当地概括了阻碍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知识环境和政治环境.准备工作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所发现的他的一些令人头痛的错误(例如:拿恩格斯同尼采比较、假设"思想状况"相同、心理学以及意识)根本就不是他论点的中心,本书最大的弱点是当他拿阿尔都塞同别人作比较时,总是给那个人作出一个标准的批评,并假设(往往是正确的)这一批评同样适用于阿尔都塞.它最大的长处是对阿尔都塞的学说作了清晰有力的批判性解释.  相似文献   

18.
郑建功 《浙江学刊》2007,(4):194-197
梁漱溟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强调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概括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结构背后的“统治力”为早启的“理性”与礼俗秩序。在此基础上,梁漱溟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9.
一、泡沫经济与就业的理论关联   (一 )资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资产市场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一个以货币作为衡量财富尺度并受到控制的经济社会里 ,社会资产的货币总量是可以计量的。金融资产总是以实物资产的某种比例以价格的形式予以发行、流通和交易。因此 ,虽然金融资产的价格在短期并不象理性预期学者们所说的 ,以未来预期的收益作为其定价的标准 ,有时候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非理性的交易可能使得价格会偏离这一标准 ,甚至这种偏离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资产市场的这种持续的、过高的偏离基本价值运行的时期就是我们所…  相似文献   

20.
李骏 《社会》2004,(6):23-25
基于“理性人”(或“经济人”)的基本 假设,经济学通过对变量的严格限制而发展 了一套解释人类行动的精致理论和数学模型,并在其学科发展的进程中将其解释范围和效力从最开始的微观行动过渡到宏观结构,从最开始的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了整个社会领域,从而使自己成为“显学”,构筑起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大厦。社会学作为后起之秀,虽然一开始就极力反对“经济人”的假设和以理性行动涵盖人类全部行为的处理方法,坚持自己的“社会人”假设,但由于非理性行动解释的困难影响以及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推动,也逐渐把理性与理性行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范畴。作为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在此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