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经典”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经典是维系文学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文学经典不是先验地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分拆和建构的生成状态。对文学经典可以从“恒态经典”与“动态经典”、经典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这三对颇具张力性的话语表述范畴进行辨析和厘定。而在辨析和厘定的后面隐含着一整套有关经典的现代话语知识的建制。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翻译文学经典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特部分,既具有文学经典的基本特质,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从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4个方面分析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分析认为,上述4种品格的形成,离不开译者的参与和文学作品在异域的重生,正是上述4种品格与外在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翻译文学才经历着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移民文学是孕育文学经典的文化土壤,这从移民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双重人生经验、创作的自由度、双语思维与创作能力等方面得以体现。在追溯新移民文学30年的发展轨迹与恢弘实绩、国际性影响之后,从跨域性传播、时代精神与经典的评价等三方面可以确证新移民文学所蕴含的经典要素。新移民文学经典化面临一些困境,如厚古薄今、重"洋"轻"华"、解构多而建构少。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研究滞后,队伍薄弱,力量分散。新移民文学的经典化研究,要敢于挑战传统经典观念、走出困境,同代学者要勇做经典化研究的"发现者"与"拓荒人",要集结学术队伍,谋划研究策略、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而取得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原有经典强化以及确立新时代经典,筒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5.
改编的通俗性与文学经典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编基本上是由相对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变为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可以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到一般人群。文学经典的建构主要由文学作品在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改编是文学作品在两者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并由此参与了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世代累积型经典,其经典性的孕育和生成,明显有赖于民间相关改编;文人独创型经典,改编对其经典性的确立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消费时代的到来,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学的当下处境和未来命运令人担忧。作为文学中心的文学经典在整个局势下自然难逃困境。传统文学中经典标准的权威性在不断消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雅俗之争成为经典讨论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更是众说纷纭。作家的人格精神,读者的阅读心态,文学批评的氛围是文学经典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界对所谓"正统"历史题材小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的话语权、话语策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90年代以来批评界的某些变化以及社会思潮图景的某一侧面,这将对今后的文学史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对文学经典的认知中,思想深度是当前大学生最为看重的主导性标准,它不仅贯穿在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收过程中,也影响着对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的评判。次文学在经典的普及、大众化和延长经典寿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次文学包括影视改编,往往是各取所需,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的,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因而它并不能取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在如何看待文学经典被颠覆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的改编,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冲击,文学经典的处境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娱乐化倾向和离心倾向都为文学经典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走出当下困境,如何让人们重新认识经典的重要性,如何回应文学经典消亡论,这些都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经典、阅读经典已不是简单的个体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14.
我的文学观念可以用“艺术本位”来表达.一部作品,不论表达了怎样深刻的思想,只有当这种表达建立在充分的艺术性的基础之上,才会是文学意义上的有效表达.文学就是文学,而不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因此评判文学经典的核心价值现,也应该从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即艺术性中推衍出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播技术和出版技术的发展,文学经典文本经历了纸介质文本、影视文本、网络文本、手机文本等演变的多种形式.通过<三国演义>文本演变的轨迹及过程,探索"去经典化"的影响因素,探讨文学经典文本演变带来的启示,对已有经典的重塑和新经典的创造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有关文学经典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制等的研究成果丰硕。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许多学者从文化权力、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视角出发,对文学经典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反思这段时间的文学经典研究,在客观总结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还存在诸多不足,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品格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已经证明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世界公认其为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些许认定文学品格的准则,并就其中的部分准则举例展开论述,对我国议论中的“百年文学经典”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鲁迅是最早开辟童年母题文学园地的作家,他对上海(包括其他都市)生活与文化的直接介入不仅对现代文学、对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直接产生了影响,而且切实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都市母题文学的应运而生与积极发展。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提供了许多人物形象给新文学作家们以启示,而且提供了许多精致、隽永的原型意象给新文学家们作为模仿的范本。从母题角度切入到鲁迅研究,不仅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到鲁迅文学世界的创造性的资源由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如何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是一个广泛涉及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审美倾向、批评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就原生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因文类而被建构;就次生文学经典而言,文类因文学经典而被建构。文类等级通过对审美主体创作热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影响,制约属于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的可能性。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其根源仍是高等级文类及其经典作品的丰厚滋养,且往往与创作主体命途多舛关联密切。文学经典还有助益于低等级文类的身份认同。文类与文学经典的关系问题,深化了文类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认识,提供了审视文学经典问题的崭新维度,更显著地揭示出文论史上文类充当的规范诗学特征,更突出作家创作中为人漠视的文类选择倾向。是饶富新意且具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传统的具有"美学尊严"的载体,其意义和价值主要蕴涵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开创精神中,但要把它变成现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那就首先需要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创造性阐释:通过认真发掘和研究,运用现代意识加以阐释,文学经典就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思想。这不仅使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承传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创造,特别是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价值理性,端正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