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族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作用和影响的关系。民族地区良好的民族交往和民族互动,会使各民族之间形成较高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调查,以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当地民族与外来人员之间交往的包容性、民族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利性、各民族对于当地及国家民族关系的主观评价以及民族冲突状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全面真实地反映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者对部分少数民族、重点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开展了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社会调查,以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政治状况、社会组织、所有制结构、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等等。本文通过西南民族学院当时参加民族工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深入西盟阿佤山大马撒佤寨开展调查,所拍摄的照片展示,再现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西盟阿佤山佤族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3.
西南民族研究院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民族研究室。1978年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民族研究所,之后又陆续建立了民族文化史教研室、民族经济教研室、中国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02年5月,以原民族研究所及各研究机构为主体,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研究院。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大量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青海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成因 ,并提出了促进民族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探讨河北省廊坊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水平,采用少数民族认同问卷对高校的25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民族社会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得分均高于3.5分,对中华民族认同要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大三学生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分量表及各个维度上均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居住在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认同分问卷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在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背景下,在高校的教育作用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在提升。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的世纪 ,民族教育的走向 ,世人瞩目。本文认为 ,发展民族教育 ,要宏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兼容互补、共生互助。为此 ,在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内容、办学形式及投入等诸方面要体现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温士贤  彭文斌 《民族学刊》2011,2(3):25-31,91
吴泽霖先生1950年代初任职于西南民族学院,为该院民族文物的搜集与博物馆建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吴先生早年从社会学研究转向民族学研究,并专门致力于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博物馆学术活动具有双重的意旨,既有传译文化、教育民众、实现民族团结的现实考虑,又有创建民族学"实验室",将民族博物馆回归学科框架的学术诉求。纵观其学术发展脉络,可以说吴泽霖的民族博物馆思想是对其早期学术关怀——即种族平等问题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把我省民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全省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全面调查。这次调查是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参加这次调查,这是对我省民族工作的有力支持。为了把这次调查搞好,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下面就我省民族工作基本情况、民族政策法规主要内容及与调查有关的几个问题,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和说明。一、关于我省少数民族及民族工…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大开发伴随的大发展必然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而处理好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则是保证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问题的基本属性及表现特征,提出了在大开发中进一步解决好民族问题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民族通婚现象调查研究是当今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对西宁市城中区20世纪90年代近8年的民族通婚变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以小见大,揭示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新形式下,城市社区民族通婚有关发展演变规律。并借此间接地或直接地了解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各民族的生活状况、价值观念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状态与演变情况,从而为民族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摘C950要:施滕贝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各土著小民族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引导历史记忆有助于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证明,信任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今各民族基本上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但影响民族间不信任的因素仍然存在。要在各民族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的互动,必须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同时需要各民族在沟通中加强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彼此取信。  相似文献   

14.
孙宏开 《民族学刊》2015,6(2):69-76,122-125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就是要对这一带的藏缅语族语言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学分类的简要情况、分类的依据等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列强竞相向新疆派遣各种类型的探险队和考察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考察,收集情报.这些探险队和考察队都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考察报告、探险实录,以及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社会、民风习俗、地理……的札记和图像资料,这些均成为可供后人借鉴、研究、评述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新疆历史、文化提供了具有研究参考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是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实现多民族国家稳定、统一、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多民族国家成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典范,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大创新。它从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之一,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各族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消除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负面因素,加强民族关系调控工作力度,全方位推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强基固本”工作,寻求民族关系发展评估和保障举措的突破,是实现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切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黑龙江地区是蒙古、索伦及东海女真等游牧渔猎民族聚居的地区,清兵入关对这一地区各民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清兵入关缩小了清朝中央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政治影响,延缓了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削弱了清朝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军事支持,减少了清朝中央政府与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等方面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沙俄入侵有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9.
实现各个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目标,其实质是消除各民族间的结构性差异;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培育相对落后民族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为此,中国的民族经济政策应该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其方向是把民族经济融合作为制定政策的新视角,引导相对落后民族利用文化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以推动各民族经济交往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