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安宅、于式玉是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但相对李安宅而言,于式玉的藏学研究还没被学界充分认识。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西北、西南及海外三个场域。就时段而言,大致是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基本持续,少有中断。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具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其视野、角度与李安宅既相通,又有差异。贯穿于式玉藏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大用",实际上是论证和构建中华民族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故藏学家于式玉教授所著《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安宅、于式玉教授遗著整理编辑委员会整理,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90年12月出版了。这是继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89年9月出版李安宅教授《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之后的又一本李、于教授遗著中的重要著作,也是于教授唯一的藏学专集。《文集》收录的藏学作品20篇,皆系于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亲赴甘南和川西北藏区所作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3.
评李安宅遗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藏学家李安宅教授(1900-1985),一生著述甚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主要藏学遗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汉文本,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安宅、于式玉教授遗著编委会委托王辅仁教授整理,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89年9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4.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安宅、于式玉遗著编委会编辑,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已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并于9月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了首发式。《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藏学家李安宅教授,在藏学研究上一生辛勤耕耘的结晶。早在三十年代末期,作者即深入甘肃南部藏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取得  相似文献   

5.
郭顺 《中国藏学》2023,(1):178-188+219-220
文章将李安宅的藏学人类学生涯视为一个整体,并尝试梳理出他在藏学人类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他在宗教和边疆这两方面着墨最多。通过实地研究,李安宅发现宗教在藏族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成为组织人们世俗和神圣生活的轴心。在边疆研究上,李安宅提出两种连接内地与边疆的范式、三种连接的具体方法。最后,文章研究分析李安宅相关著述,同时考察了李安宅的人类学观,基于此对李安宅人生后30年的学术缄默给出了一个学术史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记中国藏学先辈——李安宅、于式玉教授在拉卜楞的岁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社会学、藏学专家李安宅、于式玉教授虽已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他俩四十年代在西北边陲拉卜楞寺从事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时,所撰写的藏学论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他俩深入藏区,脚踏实地进行藏学研究的风尚,为今天我们致力于藏学研究的每个同志,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领域,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和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是先驱性的重要文本。1938年,李安宅、于式玉前往甘肃拉卜楞地区进行实地研究,历时三年,开展了藏族宗教研究和教育实践。《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在实地研究和文献研读基础上形成的著作。11940-1942年,田汝康在云南芒市那木寨进行了持续性的田野调查,基于五个多月的长期调查写成了《芒市边民的摆》一书。这两本写于抗战时期的著作,研究主题都是中国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但是两本书在行文风格、研究方  相似文献   

8.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3,4(6):63-77,116-117
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9.
龙达瑞博士在求学期间,曾经与李安宅先生有过接触。文章除了回忆其作为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李安宅先生教诲往事之同时,介绍了海外学术界研究李安宅学术的概况,分析了海外引进李安宅先生学术的代表性著作,进行了学术评议;并指出李安宅先生是那个时代学者的典范,以学术为生命和终身职业。同时提出,国内藏学研究需要加强,不懂藏传佛教,难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贺龙与藏学专家︵之三︶文\刘冠群智慧的结晶———《康藏情况报告》●专家当兵及格达活佛进藏●教授办小学(七)智慧的结晶———《康藏情况报告》1950年1月10日前贺龙在成都所见到的藏学专家、高僧,如上节所述,只有李安宅,于式玉、任乃强、法尊和尚。《康藏...  相似文献   

11.
贺龙与藏学专家文/刘冠群(之二)〈五〉康藏地理专家任乃强在走访李安宅和于式玉后的第二天下午,贺龙就在励志社二楼会议室接见了著名学者任乃强。他之所以没有登门拜访,是因为当天要接见起义将领,只好派副参谋长李夫克到藩署街任宅(现已拆迁)把任乃强接到司令部。...  相似文献   

12.
陈进国 《中国藏学》2023,(3):160-168+218
在藏学人类学研究中,早期李安宅、于式玉的实地研究仍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他们的“描述”时刻提醒我们,民族志的现象学书写如何本着“亲历性”和“情感性共感”的原则,去呈现他者世界所显现的经验现象及其背后的结构与意义。在文明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学家如何“搁置”所谓差异性或多样性的“魔咒”,努力避免还原论冲动,尊重他者在伦理上的优先性,回到“是其所是”的文明事实本身,对于我们“面对面”地直观文明之间以及“你—我”的互动机制亦具有典范性的意义。而最近出版的《仪式空间与文明的宇宙观》一书,也给宗教现象学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案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篇名检索"、"主题检索"及"全文检索"3种方式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李安宅",并结合其他来源的相关论著,对当前学界李安宅研究作初步评估。这3种检索结果直观反映了李安宅研究"核心区"、"关联区"及"边缘区"的情况。总体上看,1990年前后李安宅、于式玉夫妇遗著的出版,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2006年起,国内李安宅研究的兴起,汪洪亮、陈波等学者作用较大。文章结合林则徐等较为成熟的人物研究及任乃强等刚兴起的人物研究,对李安宅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可能进路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撰写具有人类学味道以及思想史、学术史意味的研究述评,改变当前学术综述"述"多"评"少、过度依赖发表的文献成果进行评述的状况,是学界今后应该努力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4.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0,1(1):154-156.168
作为人类学家的李安宅,早期致力于科学理论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民国时期的李安宅党派关系及社会交游非常复杂,学术历经多次转型;其1949年后的人生遭际,基本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李安宅的学术人生形态,既有时代的规约,也有其自身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6,7(1):8-19, 95-97
文章对李安宅写于1951年和1961年的两个版本自传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其内容差异与思想微妙变化之处,并藉此分析李安宅的早年生活对其后来人生的持续影响、李安宅的学术选择及政治纠结.走动在政学之间,贯穿了李安宅的大半生,也为其人生的跌宕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与李安宅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学人,在各自学科领域成就卓著,且都关注边疆问题。两人交谊因国学研究而结缘,因边疆研究而深化。两人均长期在燕京大学任职,均因抗日言行不宜久居北京,且先后到西北考察。两入在西南期间,都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中国边疆学会、中国边政学会的工作。二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和而不同,都钟情学术但关心现实,精研高深学问也注重社科普及,学有专攻但兴趣广泛,重视文献也注重实地研究。在边疆研究方面,顾颉刚重点关注边疆史地和民族整合问题,而李安宅侧重边疆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李安宅、于式玉1940年代前半期川西北的汶川、理番、松潘、黑水、德格等地调查报告的梳理,分析了他们对川西北、德格土司头入调查的内容及其特点,即调查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政府支持。文章肯定了他们不避艰险,身体力行的研究精神,肯定了他们在调查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与高屋建瓴的分析,同时也指出了调查中存在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9.
黄茂 《中国藏学》2016,(1):81-88
本文主要分析著名学者李安宅教授在1961年5月15日《自传》中对自己学习研究历程的陈述.指出:作为晚清民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安宅“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与其家学传承和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李安宅“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学术人生正是民国知识分子“志在救国”的学术抱负和爱国情结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于式玉为现当代涉藏传奇女性,是新兴藏学人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她于1938年从北京辗转至拉卜楞后,创办拉卜楞女子学校,对拉卜楞及其周边游牧地区的藏人妇女、藏地习惯法、民歌等过去未有人涉猎的问题作了深度调查,用细腻的笔触深度描绘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拉卜楞社会。文章基于2007—2018年间笔者团队多次前往于式玉80年前考察和生活过的拉卜楞及周边地区的调研成果,结合其亲属提供的信件、口述史料、于式玉自己的著述、民国时期的相关报道及当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等,对她在拉卜楞及周边游牧地区的社会考察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同时还对于式玉文章中难以辨识的一些专门概念作了必要的诠释,其中包括大量对她以汉字拼写的藏语(安多方音)专称给出了相应的藏文拉丁转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