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范畴所蕴含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启示我们,作为对科学发展之根本特征的科学性的理解需要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入手。真、善、美分别代表着科学发展的三大方面,它们是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功利性或目的性、观赏性或情感性于一体的基本要素。一种发展,只有具备了真善美的要素或属性,才能属于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自杀观念与现代社会不同.通过分析<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自杀现象,可以发现古人更多地将自杀视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了解古人的自杀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有助于人们反观自己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文”、“象”、“文象”、“文象思维”这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提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可命名为“文象思维”;西方概念(或称理性、分析)思维将整个世界视为一种概念性的、设定性的、理性意义上的物质体,而仅仅从中将人类的精神分离出来,甚至人类的精神与客观物质对象一样,被视为一种“实体”,从而将存在理解为一种高度“命题化”的“理念”;而中国传统文象思维将整个世界视为“生生之物”,将人类的精神与天地万物之性统一起来,甚至将物拟人化,或将人拟物化,是一种“共处”与“共通”之“道”.在全世界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中国文象思维完全可补西方概念思维之不足,而且具有诸多先天的优势,理应成为人类探索可持续生态文明的现实道路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视域中的理性,既非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意义上的先验理性,也非韦伯、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批判的工具理性,而是以对话论辩、协商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如果说先验理性和工具理性属于意识哲学之范畴且以主客二元的对立结构为前提,那么交往理性则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且以主体间对称的理解关系为宗依。哈贝马斯对具有语言性、开放性、程序性与可错性等特质的交往理性的阐扬,既走出传统社会批判理论悲观主义的阴霾,又走向了一种新的批判理性主义;既在理论上推动了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又在实践上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在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理性可以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形态。在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解读中,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导致理解上的偏颇。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进行科学界定,是人类理性面临的重要任务。工具理性对客观制度性责任的把握和价值理性对主观伦理性责任的把握,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犯而割裂。客观制度性责任的主观化和主观伦理性责任的客观化,开拓了理性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双重解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胡适、傅斯年从进化史观角度,以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史学观为依据对清代学术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胡适认为,清学是对宋学科学方法论的发扬,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清代朴学最具科学精神,但与西方科学相比则存在很大不足。傅斯年主张,清代学问是历代学问中最可信和最有条理的;近代中国史学盛于清代。他们着力发掘清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意义,以之作为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传统资源,体现了工具理性的价值观,为中国现代学术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们否认中国传统学术道德理性的价值及其对中国现代学术建构的意义,是一种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论,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探讨其学术方法论的得失对中国当代学术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绘画美学的系统化著作,其所提出的绘画"六法"则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又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通过对<古画品录>的解读和分析,本文将对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美欧无视中国市场化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或继续将我国定性为"非市场经济国",或通过立法将我视为"市场经济转型国".何为非市场经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依据是什么,欧美从中能讨到什么好处,中国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等,本文则就上述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奴役与自由的观点解读两种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观大体可归结为两种: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它不可避免地将人引向"通往奴役之路"。作为对增长发展的突破和对人之自由本性的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概念进行了一次科学阐释。这是一种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