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作家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的代表作《厨房》与《挪威的森林》成功地塑造了经历了失落、失去,并最终成熟、坚强起来的人物形象。这两篇看似"恋爱小说",但其实均讲述了成长的故事,可以看作"成长小说"。本文在论证了两篇小说之所以可以称作"成长小说"的基础上,得出两篇小说在体现"成长"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士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成长小说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英国、美国、法国所掀起的创作热潮,探讨了成长小说的艰难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形成,评述了与成长小说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当前的成长小说研究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恒存 《东方论坛》2012,(5):110-113,118
曹文轩在成长小说系列的创作中切实地关注了少年的成长。成人仪式具有少年流浪的因子。少年流浪的仪式化和完美化在《根鸟》中建构起来。少年流浪的互文本分析可以从共时轴线上理解曹文轩成长小说中内含的成人仪式。成人仪式的文学再现显示了曹文轩古典形态的文学观念和形而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创造性地运用了成对的成长主体和并置的叙事结构,以此在形式、内容及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框束,向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成长小说这一文类更加繁复且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E·M·福斯特一直被誉为著名小说家,其《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他最为清新乐观的一部小说,也一直被广泛地从多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成长小说的特征在女主人公露丝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她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自我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觉醒的过程,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因自身的经历和空间体验,对世界性问题尤其关注。他把科技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探讨巧妙地隐匿于他的小说中,使小说的叙事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莫失莫忘》就是典型之一。这不仅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还是一部讲述成长经历的小说。抛开典型的科幻情节,这部小说没有过多地关注科学的进步,而是聚焦于克隆人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与内心世界,并展示出一幅幅成长的时空图。因此,从时空角度解读《莫失莫忘》,更容易审视其中人物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8.
萨拉·奥恩·朱厄特的小说《白苍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尔维亚的成长故事。故事在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情节发展模式等方面模仿了传统童话故事,但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小说结局上却颠覆了传统童话。结合成长小说的特征,指出《白苍鹭》在对传统童话的模仿和颠覆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成长的现代童话故事。  相似文献   

9.
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创作传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里成长的关键阶段,研究成长小说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当前文学呈现大繁荣多元化的态势,研究成长小说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成长小说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着重从文学史的角度追述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勾画出美国成长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成长小说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苦难,尝试在成长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国成长小说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展现成长中的主人公的困惑,另一方面注重叙事技巧的使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话语的儿童声音的运用,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心理分析.所有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性,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1.
划界与跨界:空间批评视阈下的《郊区佛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夫·库雷西在当代英国文坛享有盛誉,空间问题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空间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他的代表作《郊区佛爷》,会发现三种不同的空间,即划界的郊区、跨界的伦敦和“无界”的纽约。郊区的种族、阶级界线分明,充满着白人权力的偏执与蛮横;伦敦作为“另类空间”有着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界线被打破;而纽约则是新兴资本主义强国的象征,是个充满幻象的“异托邦”。对这三个空间的描绘不仅体现出库雷西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也充分说明了空间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2.
成长小说一般把视角放在青年人在领路人指引下的成长上。沃克的《紫颜色》中主角虽已超过青年时期,但精神上却停留在少女阶段,加上黑人女性所受的压迫,她的成长成了笔者关注的重点。分析《紫颜色》的成长小说主题,探讨了西丽在莎格等人的引导下逐步成熟并通过斗争最终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奥登移民美国一事曾激起英国文坛的非议,当年的批评者认为他没有担当好诗人的公共责任。但艺术并非是社会状况的简单呼应,奥登对个人艺术自由的坚持,源于他对“艺术无用性”的认识,源于他以“真实”为标准的艺术价值观,他认为写作本身便具有社会政治性。因此,其写作的私人化倾向,不是对诗人责任的抛弃,而是体现公共责任的迂回方式,因为对他本人而言,写作的私人化更有效地达到了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4.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视角不同的是,英国伯明翰学派通过论证文化的大众性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形成和西方人文学界的"文化转向"。这种证明的实质是通过对时代关键词如"文化"等进行重新赋义而为英国工人阶级和普通人民争夺话语权的过程,这对于当代中国建构自身的文化话语权是一种启迪。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在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她必须面对来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她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作家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复调叙述与拼贴以及将成长与反成长叙事并置等手法,再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复杂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成长小说这一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6.
梯玛是土家族社会中的宗教职业者,主要通过巫术活动为人驱鬼逐疫、消灾治病、求子、还愿。在土家族历史上,梯玛信仰广泛存在,梯玛是地位显赫的社会阶层,在土家族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改土归流以来,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梯玛信仰在逐渐萎缩,梯玛在多数土家族地区逐渐消失,只是在土家族聚居的深处有残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梯玛消失得更快,残存的地方也出现传承断裂,存世的梯玛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在土家语存留区的局部地方出现梯玛信仰的“复兴”。梯玛信仰的复兴是与土家族社会现代性深入不够的背景下还能发挥其特定功能有关。“玩菩萨”仪式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显示出梯玛信仰“复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野草》中最终并没有通达佛陀所说的悟的彼岸,而是仍然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这是鲁迅与佛陀的最大不同。如果说佛陀的超越是对于涅槃寂静的执意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向上超越”,那么,像鲁迅这种执意活在人间,在无物之阵中一直战斗到死的超越,则可以称之为“向下超越”。虽则鲁迅与佛陀在最终追求目标和超越模式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在其他三个圣谛,即“苦谛”、“集谛”与“道谛”上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乃至相通。从鲁迅与佛陀的相同之处,我们看到的是鲁迅与佛陀的精神相遇,而从其不同之处,我们看到的则是鲁迅与佛陀各自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龙华三会”自黄天教以后,成为民间宗教最基本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最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无生老母之主神信仰,而这一无生老母,和弥陀实是异名同指;二是弥勒下生信仰,即“龙华三会”中之“三会龙华弥勒祖”。黄天教在罗祖批判弥陀与弥勒信仰之后,重拾这一信仰内容,并首次将其以完整的故事形态呈现出来,而以龙华三会思想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无生老母信仰,也正是在黄天教之后,以一个系统化了的姿态,成为民间宗教世界里共奉的一套信仰观念。黄天教或许并不是此一信仰体系之最初的缔造者,但却是目前在历史记载中可见的在罗祖批判“无生父母”之后,反罗教而行之并最终将其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19.
素有"恐怖伊恩"之称的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1978年所著小说《水泥花园》讲述了在失去正常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家庭荒原中,未成年孩子们经历的痛苦、无序、混沌的成长。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水泥花园》,认为笑是孩子们从自我放逐走向成熟的重要线索。孩子们标志性的三次狂欢式的笑既是对权力交替的庆祝,又是对父母权威的嘲讽;既是对迎接新生的礼赞,又是对过去身份的告别。以笑为依托获得成长的孩子们,并非如评论界所言在伦理缺失的荒原上胡作非为,而是在用狂欢的庆典争取欢乐的自由,用笑声的养分培育出水泥缝中的生命之花。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