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韩东被誉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韩东的小说创作虽然不如诗歌创作更加撼动人心,但在他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作者对文化本身的追寻、对当下生存空间困境的突围,以及对于现代人迷失于现代文明中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维拉·凯瑟是如何诠释拓荒女性在拓荒中追寻、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追溯维拉·凯瑟两部小说《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中的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描述拓荒女性在荒野中追寻自我,创建生活的经历。探讨拓荒女性发展自我、追寻自由精神的历程,并分析了拓荒女性完善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崇高感是邓一光小说给人的显著的外在印象,对理性精神的追寻到对人生价值的确认使邓一光的小说走着一条意义重构之路,而在意义消解价值解构的当下写作操作中,邓一光的小说拥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跃文的小说以“官场”为触发点,描摹出了以权力意志和权力话语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生态,以此刻画出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发展现状。而常人化生存成为其小说人性思索的基本前提,并规定了以权力为生存机制的各种游戏规则。常人化让人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本真,陷入了无根的焦虑。在这种焦虑中,大多数人无所适从地归附于权力意志中,最终成为了常人化的“庸众”。正是大多数“庸众”的普遍麻木导致了“独异个人”的被放逐。诚然,“独异个人”的自我追寻永远不可能成功,但在某种有限的程度上,他们挣脱常人化的束缚,得到暂时的也是可贵的个性精神的展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一体化的语境中,"身份认同"已然成为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获得2010年德国图书奖的移民小说《鸽子飞去》便深刻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小说着重描述了主人公对自己边缘生存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瑞士主流文化面前,作为移居的少数族裔因缺乏认同感使主人公感到愤懑;同时在南斯拉夫-匈牙利文化面前,主人公同样遭遇身份焦虑。基于身份认同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追寻的思想历程,展示了欧洲一体化中当代欧洲移民的真实心态和混杂身份。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歌者——论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贺巴老百岁寿辰之际 ,研读巴老的著作 ,追寻他一个世纪的足迹 ,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感佩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执着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巴金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的思想力量 ,贯穿整个巴金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 ,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是他积极、高昂、奋进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张承志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提炼出六大元素,即理想主义、生命崇拜、牺牲精神、孤独的旅途、苦难意识和神秘的象征隐喻,这六大元素与“追寻”母题神话所包含精神内涵相契合,这种契合的内在原因在于:一.神话精神贯穿了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张承志试图通过挖掘民族潜意识去追寻民族文化之根。二.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试图用神话形态去沟通历史。三.神话的象征隐喻功能符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表达宏大而又迷离模糊的历史命题深刻含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主题表现与人文描写层面重新续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特别是作家路遥与贾平凹等人的创作,从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着手,对社会转型期乡村知青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自然万物赐予人类生命的精神资源进行了肯定与赞美。新时期乡土小说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文明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史诗式结构和心理描写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展示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宏阔视野与把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的创作原则,决定了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质。托尔斯泰革新和完善了欧洲开放型长篇小说艺术,创造出了近代史诗式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托尔斯泰拓展了人类精神世界这一广阔的艺术空间,又为心理描写创造了多种独特技巧。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得以清晰展现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的地震题材小说,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同一题材作品中卓尔不群.作品通过灾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纹理展示,关注了地震所引发的种种现存人类精神危机.通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讲述方式、特别是象征艺术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在六个短篇故事中塑造了善也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阅读 2 0世纪前 50年中国农村小说 ,从农民的心理历程、生存状态、精神特质等方面入手 ,概览中国农村小说 ,寻求历史的内在的联系及规律  相似文献   

15.
焦祖尧的《跋涉者》和刘庆邦的《断层》是20世纪80年代描写煤矿的著名长篇小说。在改革视域下,两部小说展现了煤矿空间结构中不同力量的角逐,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依靠改革者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强力操作,实现男权中心意识形态的建构。在煤矿文化的展现上,把改革精神和煤矿精神结合在一起,以采掘光明为精神隐喻,唤醒沉睡的人们,向人们诉说人应该在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具有现代化的意识。两部小说将煤矿与权力、性别、社会心理、人的精神气质紧密结合,为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和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渗透在废名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构成作家精神生命的根底。儒家的现世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同精神贯穿废名小说创作的始终,并对其文化价值取向起了内在的制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戴来小说的独特个性在于她以一种超然的、非道德判断的伦理态度观照、展现现代社会边缘人群在价值观念嬗变、精神向度迷失、传统和现代道德伦理体系解体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病态生存境况,在日常生活尤其是爱欲书写中述说生命存在、情爱理想、精神追求等在终极意义上的无望、感伤、迷茫,为不同生存境遇下人物困顿的灵魂立言。如卡夫卡一样,以诗人式的奇想,在绝望中重新唤起我们对充满希望的通达的生命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青年小说家海勒根那新近发表的小说的精神指向与叙事策略和以往截然不同。他采用边缘化叙述人的叙述策略,努力重聚历史和文明的碎片,强烈向往理想的生态模式;采用幻想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虚构与创造,迫切关注人类当下生存的物质问题与精神问题,暗示了人类命运的艰辛历程和寻找希望的欲望与绝望。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威塞克斯"系列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于哈代来说,他的小说成功之处不只是浓厚的乡土性,更在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精神。现代城市文明存在于哈代的长篇小说中,创造出又一种现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20.
身体诉说与灵魂拯救——论大江健三郎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科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1):104-108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加以提炼和升华,通过对历史存在的思考和边缘困境中的抉择,结合荒诞奇情和梦幻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处于精神危机中的战后日本人的文化矛盾和灵魂冲突。大江健三郎的叙述美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体验孕育的身体叙事,二是边缘存在中的艰难抉择,三是面向拯救的灵魂探索。大江小说在取用故土经验和反思民族历史、回归传统和大胆创新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