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汤漳平 《中州学刊》2012,(2):167-171
在楚辞研究领域中,受出土文献影响最大的,莫如宋玉研究。"唐勒赋残简"的出土,为我们研究传世的宋玉赋真伪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参照物。同时,出土文献在广阔的层面,给辞赋研究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其中很重要的是关于社会思想史、学术史方面的资料。近十年来的出土文献内容丰富,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面的确凿证据,从而使我们对屈宋辞赋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一些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也因此得以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作家中,晁补之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的辞赋作家和辞赋研究家,其成就主要在骚体的创作和楚辞的研究方面。晁补之的辞赋观颇有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屈原的作品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将其视为道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创作楚辞也不单单是文学创作,而是在发扬忠君的精神。他的辞赋很少涉足现实政治内容,而是着重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和同时代作家的辞赋相比,他的辞赋哲理思考的成分要少些。晁氏赋作长于罗列词汇,铺张扬厉;善于谋篇布局,追求萦纡曲折的结构。他还擅长模仿,对前人、别人的辞赋往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3.
唐前史传文学中,收录了大量的辞赋作品,起到“以文传人”的重要作用;同时,史传中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赋论资料,涉及到文体论、创作论、作家论等方面的问题。从艺术渊源上说,史传对辞赋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涛 《云梦学刊》2013,34(2):48-52
吴广平迄今已出版楚辞研究系列著作七种,主编楚辞研究著作一种,参编楚辞研究著作一种,整理点校楚辞古籍两种,发表楚辞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他的楚辞研究,将文献研究、文艺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深入进行文献研究、认真钻研楚辞文本的基础上,进而运用文艺学、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楚辞的艺术奥秘,并突破古今、中西、雅俗的传统分界,运用三重证据法,广泛吸收文献的、考古的、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凸显屈宋及其辞赋的意义,在楚辞普及与宋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有基础扎实、视野宏阔、守正出新、与时俱进的治学特点。另外,吴广平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楚辞研究课,将楚辞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了一批热爱楚辞、研究楚辞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先秦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其所创立的"楚辞"这一文学样式,及其所著<离骚>等"楚辞"篇章,对后世文学特别是辞赋的发展影响甚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语).尤其是他那坚贞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崇高的人格追求,经过屈原作品的代代传颂而泽被千古,成为后世众多智士仁人为民族、正义、真理而抗争、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王船山便是其中最倾情者之一.在读船山有关著作时,常感其中有某种或显或隐的对屈原的情结.  相似文献   

6.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12,(2):129-136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楚辞章句》确认了屈原作品的具体篇目,由此奠定了中国楚辞学的基本格局.根据战国时期的著述署名习俗,结合近几十年出土文献来看,战国楚辞的发生发展是多元的,汉人确认的屈原二十五篇作品应该是战国南楚辞赋的合集,它像战国子书一样,署名权属于南楚诗坛盟主屈原.如果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存战国楚辞作品可以分为骚体、天问体、招魂体、散文赋、楚歌五种体式,每一种体式都各有自己的源流.恢复战国楚辞多元发展的原貌,将某些作品与屈原进行剥离,有助于建立楚辞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楚辞和词是两种特殊诗体。前者产生于战国时期 ,后者兴起于中唐以后 ,并在唐宋时期兴盛繁荣。它们的产生虽相隔千年 ,但两种诗体具有源自民间文学、专意抒情、富于伤感色彩、追求辞采等共同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8,29(3):38-44
明代李梦阳出于复古心态反思唐代赋学而提出"唐无赋"之说,实则忽略了有唐一代辞赋的发展.宋本《文苑荚华》的《杂文·骚》类辑录骚体赋四十二篇,又《杂文·问答》亦辑录九首骚体作品.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其中更不乏对屈原的惋惜与追念,如柳宗元作《吊屈原》、刘蜕作《吊屈原辞》均是对屈原其人的直接伤悼与追惜.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4,(6)
在西方学术界,早期研究赋学的多是欧洲的学者,包括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他们早在19世纪中期便开始研究了,其研究多是从翻译着手。欧洲学者最感兴趣的是《楚辞》,一般认为这是屈原创作的诗歌。奥地利学者费之迈是最早将中国的赋翻译成德文的学者。此后翻译中国辞赋的欧洲学者有法国的汉学家德理文侯爵、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等。翟理斯的《中国文学作品选珍》选译的诗文从最早的文学作品到清代的作品,收录了许多辞赋。20世纪初年,有多位欧洲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国辞赋的研究,其中较知名的有卫利、叶乃度、赞克等。在美国学者中,较早研究辞赋的是卫德明和海陶玮教授,目前的领军人物是康达维教授。  相似文献   

10.
对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研究,相对于楚辞汉赋的研究来说,历来就显得薄弱。近十年的有情况所改变,研究论文,论著的数量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无论是注意面还是研究深度都有所拓展。例如马积高的《赋史》就专以两章六节的篇幅探讨了这一阶段的赋作特点、作家、作品的详细情况;高光复撰有《建安辞赋述略》、《建安时期赋风的转变》、《晋代辞赋述略》、《南北朝辞赋述略》等文,对这一阶段辞赋的情况作了钩稽和概述;曹道衡的《试论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指出了魏晋后抒情小赋较之汉赋在抒情、风格、声律对偶等方面的进步;刘树清的《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珍珠玫瑰——试论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掼出了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四大艺术特色等等,这些都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立洲 《船山学刊》2011,(4):161-164
辞赋这一文体,自楚辞发轫,经过近千年发展,至南宋走向衰亡。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包括在赋体源流上以《离骚》为赋源;反对蹈袭模拟,主张“仿其意不仿其辞”;推崇体式上多有新变的柳宗元“小品赋”和宋代兴起的“新文赋”,力主辞赋创新。虽然此次革新最终失败,但是作为辞赋发展史上最后一次比较系统的革新尝试,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阳清著《先唐文学人神遇合主题研究》一书,凡34.4万字,由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全书以唐前文献中所反映的人与神性集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抑或逢遇为核心,通过综合分析神话传说、诗文辞赋、史传杂记、志怪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中出现的,间接或直接与人神遇合文化相关的意象、情节、内容、主题、叙事类型等。考察唐前这一历史和文学发展阶段人神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方铭  牟颖 《云梦学刊》2007,28(6):31-37
2006年屈原及楚辞研究依然保持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不仅数量有增无减,而且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更加宽广。主要表现在屈原传记资料研究、楚辞文体的渊源及文体特征研究、《离骚》研究、《九歌》等楚辞作品研究、楚辞研究的方法论及楚辞学科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楚辞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楚辞研究一百年》之二周建忠楚辞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成果集中在本世纪,如1900—1996年,出版楚辞著作359种,1900—1994年,发表楚辞论文4483篇。审视20世纪的楚辞研究,共有四个高潮:(一)2...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1月,由毕万忱、何沛雄、罗475烈、洪顺隆等几位先生撰写的《中国历代赋选》(以下简称《赋选》)的最后一卷面世了,至此这部四卷本的巨著历经十年编纂终于大功告成。该书收录赋家赋作的年代上起先秦,下讫近代,含作者126人,赋作197篇,共计约180余万字,是一部规模较大的通史式的辞赋选集。它的面世反映了我国辞赋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是我国赋学界的一件盛事。一 在了解《赋选》在赋学研究史上的意义之前,先回顾一下本世纪辞赋作品的整理和注译工作。本世纪前半期,辞赋作品的搜集与注译工作基本上处于…  相似文献   

16.
论楚辞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建勋 《中州学刊》2002,5(5):57-62
楚辞主要句型与七言句在形式上的同构性 ,使之具备了孕育七言诗的内在基因 ;而楚辞句中“兮”字所兼有的泛声性质与文法功能 ,则使之在后世朝逆向的两极演化 ,或被省略 ,或由实词所取代 ,从而渐次衍生出七言诗。楚辞句式的这种演变 ,不仅导致了早期七言诗在汉代的形成 ,而且还通过诗歌与辞赋两个领域 ,推动了七言诗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对古代诗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评估,应回到历史的原生状态中,从当时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发展的层次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被后世认为诗学价值极高的楚辞便发现:楚辞不是当时诗学观念上的“诗”,它的本质是巫歌和韵文辞赋;屈原没有文学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楚辞并非《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不是《诗经》后续诗。楚辞“当时还没有产生如《诗经》那样广泛的影响”,在当时的诗学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8.
沈约辞赋简论林家骊“赋”这种体裁,起始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荀卿和屈子,大盛于两汉,演变递进于魏晋六朝,至唐变成律赋,至宋又成抒情小赋。六朝时期,是我国文学的觉醒时期,辞赋这种纯正的文学体裁就相当地受到重视。一个作者的文学水平,往往既要看他作诗的水平,又要...  相似文献   

19.
两千年来的楚辞研究,以“五四”运动为界可分为古代与现当代两期。古代楚辞研究基本沿着义理、音义、考证、评论四支发展,虽各有其所长,然均未超越小学研究与情感抒发两端。现当代楚辞研究注意了新理论、新方法,多学科相结合、多维度共切入,因而创获良多。一个近真的屈原、一部近真的楚辞,正在得到恢复。未来楚辞研究应做的工作还很多,而首先应该是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的结合研究,“以楚证史”将是一个极富有生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因为它开创了一个辞赋的时代。但《楚辞》对汉语文学的韵律究竟有什么具体的贡献,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旨在讨论中国诗歌史上《楚辞》韵律贡献。然而,本文的研究与其说看哪些是《楚辞》对诗歌韵律的贡献,不如说是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提出问题,引起从新角度研究的兴趣,进一步在“韵律诗体学”这个目标下进行探索,做一次继《诗经》定格的二步律以后的大改革的韵律美学的离析。这里虽然不是纯美学的鉴赏,但却是一种“美从何来”的语言学分析。通过最近的韵律诗体学的原理分析和讨论前人《离骚》韵律分析的成果及其未尽如人意之处,总结屈原《离骚》的韵律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