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观让·雅克·卢梭的作品集,道家的山水神韵贯彻始终。尤其是作家对水的审美与中国道家老庄的审美视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点上的契合不仅是文学方面的交合,也是自然哲学观上的默契。  相似文献   

2.
邱秉泽 《云梦学刊》2003,24(1):69-71
混合风格是文学作品实际存在但却被长期忽视的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学现象,是一条艺术规律,是一种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对以"消费"为主导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他以消费意识形态的言说方式解弊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正与民主的真实本质不过是被虚构出来的革命幻想,公正与民主都是被消费体系所建构出来的扼杀了主体性的人以后所留存下来的物的民主与平等而已。大众在生产过甚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被统治者所刻意制造出来的物的符号消费系统所钳制,在媒介等一切虚拟平台的诱惑下,集体主动性地抛弃了自我主体性真实需求,被"超真实"扼杀了。主体性的人不仅自我扼杀了自己,而且还满怀真实感地在死亡中享受所谓的真实而不自知。这正是消费意识形态符号编码本质上窒息这个现代西方资本社会的最大恐怖,而恐怖的必然结果则是晚期资本主义不可以避免地从"物"的世界走向"符号"帝国的单向度建构。  相似文献   

4.
荔叨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46-153
法国哲学家、现代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对以"消费"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剖析,本质性地揭示了被强迫镶嵌在"符号编码"消费秩序逻辑中的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状态,这种强迫逐渐在一种"集体性"的互相参照和共同惯性下转化为消费社会中的符码消费"自觉",在这种"自觉"中,消费社会的工业化生产逻辑与消费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它,并将这个"自觉"的根本动力——"需求体系"完全内化为"生产体系"的一个自然部分,个体的"真实"消失了,在符号与符号的对应中、在幻象般的传媒文化中、在"救赎物品"与"欲望战略"的身体与性欲中、在关切与休闲的不可能之真中,同时也在"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与疲劳"组成的社会混乱中,个体的主体性被虚拟地"超真实"复活了,这些个体的复活是因为他们集体性地出卖了自己的"影子",以为如此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个性,找到社会之镜中的区分型"自我",可是这些被出卖的"影子"却在消费的整体生产系统中反过来真实地谋杀了"自我",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白色"神话。而这个"白色"神话的上演舞台绝不只是在那个异于我们的西方"他者世界",我们的世界难道没有重复和深化着它吗?  相似文献   

5.
胡可先  徐迈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85-90,108
在词的发展历史上,欧阳修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在唐五代词发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无论是境界、内容还是形式,都开辟了两宋以后词史发展的风气。宋代联章鼓子词和慢词的写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阳修词的影响。欧阳修用词表现自己的娱乐生活和真实情感,风格开阖变化,浑成热烈,以其特有的个性雄居于北宋词坛。  相似文献   

6.
让观念在西周春秋时期即已流行。西周封建秩序的构建蕴含着强烈的防患纷争的意识,而随着封建秩序危机的不断加深,守分让上可视为对危机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挑战的回应。相比之下,让下情怀的兴起则缘于血缘纽带下的封建伦理和民之父母的观念,源于对践行让下情怀所附带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洞察。推敌能让则是春秋最为重视的让的类型。在国际国内相争不断加剧的情势下,推敌能让与释礼共同构成了化解纷争的重要途径。此外,西周春秋时期也开始出现让位于贤的情形。它是在官爵世袭的制度安排下作为世族推举执政大臣的一种补充而得到提倡的。而让国于贤能的动议,则表明国家危机的加深、嫡庶制的日益松动和让贤观念的影响日深。  相似文献   

7.
《论语》和《史记》都记载,周太子泰伯“三让”王位,避迁吴地.让了大位,却又能叫别人无法用任何好听的称誉来赞赏,实在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格.儒家入世、有为,其处人处事并不消极、退避,但却主张谦让、礼让.“让”的含义是辞让、谦让、恭让.行让的过程,始终受个体清楚明晰的德性意识所支撑.让是一切德行的客观基础.君子的所有嘉言善行都可以集中呈现为让德.让之为德也构成了儒家之礼的重要内容.让德还可生动体现在国家的内政、外交活动中.人际交往中,让德能够自觉地把自己设定在低处,而抬高别人.践行让德的关键就在于压制住内心中那些不符合礼乐规范的性情.违背让德的最为直接的一个祸害就是言语争辩.用道义、礼法束缚内心之中的血气性情,构成了行让工夫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章家谊 《理论界》2013,(10):138-141
在确定“N1+让+N2+V2”句式中的“让”为动词、整体为兼语句式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N2、V2的语义特征及其各自与N1的关系.也探讨了当“让”分别为使令、容许、听凭义时,N1最初的意愿主动性依次减弱.而当“让”为致使义时,更侧重表明N2发生某种变化,表现一种结果,所以此时的V2可以是形容词.“让”字兼语句更是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以农业、农村为报导对象,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的农村节目中,应该适当运用"田园风格语言".运用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田园风格语言"和农民进行交流,才能达到与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风格具有可译性,但是要想在一部译作中复制出原作所有的特征绝非易事。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多方面与原文完全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自己的风格,而应该兼顾作者的风格,以达到原作风格和译文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06,19(4):16-21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韦羽 《阴山学刊》2009,22(4):64-69
德籍传教士穆天尺是罗马教廷传信部派往中国的早期遣使会传教士之一。他在华传教四十余年,曾任四川宗座代牧主教27年之久(1715—1742)。期间与来自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马青山主教对四州教域权的归属周旋颇久。穆天尺同时致力于在川传教,重视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并制定和颁布规范神职人员与宗教生活的训令。虽然自穆天尺之后,四川成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势力范围,但是他的种种努力,为四川.在禁教时期仍然成为天主教传播的良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朱曦 《学术探索》2003,(10):82-84
本文以学术界不太关注的创造社"小伙计"作家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小伙计"作家叶灵凤等人的小说文本作深度研究,认为模仿与解构是他们小说的典型模式,他们既受到创造社"元老派"作家写作模式的影响,又超越了"元老派"作家的写作模式,为新文学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相似文献   

15.
杨合林 《殷都学刊》2002,(1):72-76,112
文章围绕钟嵘的“风力”批评概念,就建安、左思以及陶渊明诗歌的美学特征加以清理、分析,认为风力主要表现的是魏晋士人的英雄气与名士风,风力的流变反映出魏晋士风与诗风演进的大势。  相似文献   

16.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6,(4):150-163
传统的中国诗学有其独特的诗史观,它是围绕"诗体正变"问题而展开的.这一观念自酝酿以至成熟,大致经历了由"风雅正变"到"质文代变"再到"诗体正变"几个阶段."诗体正变"说的特点一是将诗歌演变的历程归结为诗体流变,力图从诗歌体式变化的角度来显示诗歌创作的盛衰和时代风气的转移;二是讲"源流正变",且多带有"伸正诎变"的倾向;三是不忽视各种内因与外因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将其影响落实到诗体变迁上来.近代进化论史学观确立后,"诗体正变"说受到冷落,但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历史经验仍值得认真总结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诗的对面写自己的情思,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为“对面取象”,或曰“对写法”。它源于《诗经》。在诗法臻于极致的唐朝,这一诗歌创作技巧更为诗人们自觉而圆熟地运用;特别是在送别诗、怀人诗中,“对面取象”这一创作技法,以“实象”和“虚象”的交织为特征,以“实象”和“虚象”摆放的位置为格式,不仅能够深入细腻地达难达之情、述不尽之意,而且还能够使作品层次叠加有致、意境摇曳多姿。同时,唐诗中的这种创作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军 《阴山学刊》2007,20(2):50-57
在油画艺术领域中,笔触是油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以丰富的表现性和情感传达力在艺术家和观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它的表现力特点是使作品具有个性及时代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触作为油画艺术中的重要表现语言,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变更,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家那里各有表现特色,不同艺术家以其自身的艺术才质和内心情感体验赋予了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韵味,这也决定了它在油画艺术领域中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笔触的审美内涵被赋予了特有的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审美需求,使笔触的审美功能得以进一步地拓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最早在纪传体史书中创置的"史表",经过历代史家的改进日臻完善.其原始察终及驭繁就简的功能既有利于梳理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又能对纪传作必要的拾遗补阙;同时,在彰显时代特点、总揽天下大势、展现历史发展之演进的阶段性方面,"史表"还有其他体例所不具备的优势."史表"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完善,是依靠史家的创新精神来推动的,从促进历史编纂学进一步发展的角度对史表之功能及时代特点作系统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渊源上说,"纯电影"理论与"上镜头性"理论有师承关系,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突破之处,对电影艺术发展有过历史贡献,但用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纯电影"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误区,这就决定了其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