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夏衍的创作是在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思潮的交汇、冲击、影响中走向成熟的.他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现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理念.戏剧电影化是夏衍剧作的独创之处,有着特定的"上海语境"和"蒙太奇"等电影手法的影响.研究夏衍戏剧创作的电影化倾向,可以窥探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 在"五四"新文学中,实力雄厚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是一向主张文学为人生.倡导现实主义的.但这个流派中的一些代表作家的风格,又有若干差异.而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例如王统照写于从"五四"到"五卅"期间的短篇小说(多收入《春雨之夜》、《霜痕》).就表现着相当独特的风格:笔触清新婉曲,情调沉郁伤感,主观的抒情重于客观的描写,渗透着哲理,荡漾着诗意.这种散文诗、写意画式的格调风韵,在"五四"小说界是独树一帜的.本文试对王统照前期短篇小说风格构成的因素、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风格应占的历史地位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设计艺术的格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鲁 《中州学刊》2005,(4):247-249
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艺术家的人品学养有极高的要求,有所谓"书画清高,首重人品"的标准.这些内在的品质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气象,一种品格,一种格调.格调与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不尽相同.风格主要是指精神物化的形式,而格调则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人品、人格、情趣与道德、修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格调同样受到的人们普遍关注.强调格调存在的意义,在于唤起设计师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对于设计的影响,倡导艺术设计回归人文传统,走出技术与手法的误区,突出设计师精神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镜像阐释:当代西方宗教电影的深度与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由于"宗教性"的难以界定,"宗教电影"的范围在无形中被扩大了.当代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主题和宗教拷问主要表现在,对"上帝之城"的神圣与信仰的背叛、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碰撞与摩擦、基督教文明与土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的对立等的探讨.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形态呈现则主要是,表现具有争议性的鲜明的宗教批判主题、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冲突化解的悲情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宗教意识形态的历史重现和幻灭、神秘与诡异的科幻色彩等.本文认为,西方宗教题材电影已经以其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思想性,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  相似文献   

5.
超常、越界与反讽--论《尘埃落定》对叙事可靠性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尘埃落定>对叙事可靠性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傻子"叙述者的不可信,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越界以及叙述格调与内容的悖离.其不可靠的叙述正是作家有意为之的一种叙事策略和"讲述世界"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张洁的小说创作虽然都属于现实主义,可她们又形成了迥异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从女作家惯用的徜徉在情感和思辨的"自序传"中撤离,避免以主观意愿对她的人物故事的干预,用细节叙事来强化客观写实;采用让情境话语和叙述话语巧妙相融合的叙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张看"叙事姿态.张洁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主观倾诉型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带有显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创作意图对故事的制约性;其二,随时介入故事的叙述人声音;其三,富有主观情感的叙事话语.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爱"、"恨"满腔的张洁.这种迥异的创作风格,是由不同的教养、文化背景、人生立场,文学观念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山姆·谢泼德是当代美国剧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剧作家.文章主要探讨了他的家庭剧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新现实主义的"异化"及"缺失"主题;人物塑造中的"非典型化"处理;情节发展的"开放性"及"不确定性".通过这三个层次,说明在山姆·谢泼德的家庭剧中,山姆·谢泼德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方法和技巧,体现出一种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但同时,这些剧作中又融入了许多现代、后现代的创作手法,使得这些剧作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荒诞性等特征.这些家庭剧具有新现实主义的倾向,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和超越,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象学与电影联姻的产物,“现象学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不仅表征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语义,也是解开安德烈·巴赞电影现实观之内核的密匙。在“何为电影的现实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巴赞始终抱有一种比较开放和辩证的立场,只要能遵从“现象学现实主义”的两重内涵,即面向事物本身以及本质真实,都是巴赞心目中理想的现实主义。而在达到现实主义所使用的手段及方式,再现与表现的配比关系,物质现实与精神现实的配比关系等问题上,巴赞则几乎完全没有限制性的要求。这种在巴赞著作中处处可见的开放性虽然有时给人一种随意甚至自相矛盾之感,但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巴赞理论的悖反性张力。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的文学观通常被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本文聚焦于郑振铎1920年代初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一书的译介和阐发,分析其早期文学思想中的表现论色彩:以"诉诸情感之力"定义新文学之现代内涵与革命潜能;在对文齐斯德"道德情感"概念的洞见与误读中,强调情感的普遍性,形成"为人生的同情说";在具体的创作实践经验中提倡"血与泪的文学".以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落实情感动力学.只有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思想中强调以情感为中介实现文学社会功利性价值的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参与促进新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生成中的独特思考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革命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或主潮,这似乎早巳成为定论,然而,到底怎样理解"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这里的"革命现实主义"指的又是什么?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一条真假现实主义起伏消长的斗争线索,其他的支流和逆流,也都是围绕着这条线索而存在、而兴衰的.因此,在这里就需要首先来考察一下"现实主义",它的确切涵义和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中的"双包案"——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左"倾教条主义的假现实主义之间的原则分歧和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主流、支流、逆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12.
郑长天 《云梦学刊》2002,23(3):79-81
在彭燕郊诗歌创作的早期即“七月”派时期 ,诗人间接地从鲁迅和“七月”派同人那里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影响 ,由此初具现代意识 ,创作也潜移默化地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 ,从而形成了诗人自己所说的“现代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4.
彭萍 《云梦学刊》2007,28(4):93-97
周扬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第一个向中国完整地介绍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用现实主义来为“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定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他用《讲话》精神来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文艺的大众化方向、文艺的政治功能等纳入其理论体系之中。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受到质疑时,周扬积极倡导“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新时期以来,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没有根本改变,只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有所反思,作了某些调整。  相似文献   

15.
陈瑜 《云梦学刊》2006,27(5):100-103
正当中国电影步入百年华诞之时,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营销文艺片”的矛盾修辞再度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艺术的生存之道的问题提了出来。我们应该超越过去“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娱乐性重构的角度出发,实现从娱乐电影向电影娱乐的观念转变。而电影的娱乐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电影视为娱乐性资源,在于对电影资源进行娱乐性开发。  相似文献   

16.
江林昌 《齐鲁学刊》2006,(1):99-102
周初国家形态原也与夏、商两代相似,即以血缘族团为单位进行管理。“武庚之乱”引起了周族统治者对这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反思,从而采取了新的政治改革。其具体措施有二:一方面将殷族及其联盟集团瓦解分散到各地,以摧毁其族群的集团力量,是为“迁徙殷族遗民”政策;另一方面,又将周民族的血缘关系尽量放大,然后分散到各地,使普天之下都能流动周族的血脉,是为“同姓同宗分封”政策。这两项措施的结果便是封国内出现了地缘管理,而这种地缘管理又被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同宗血缘管理之下。这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又一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郭浩帆 《齐鲁学刊》2003,5(5):85-88
给作品配以绣像插图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之一。商务印书馆创办的《绣像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份大量使用绣像插图的文学期刊,时代的影响使它在对中国小说传统回归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近代色彩,成为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8.
冯望岳 《晋阳学刊》2006,(5):110-113
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研究“赵树理现象”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宋剑华  陈慧 《河北学刊》2012,32(3):93-98
"思春"叙事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她们往往不像男性作家那样消弭了自我而去追随革命,相反,她们多以一种完全有悖于男性想象的心灵独语,十分隐晦地讲述女性对于情爱问题的矛盾心态:既渴望爱情的归宿又惧怕男性的伤害,既有本能欲望的冲动又有理性节制的掌控,她们正是通过文学艺术这种含蓄达意的表现方式,向社会展示了一种为男权话语所忽视了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时称新文学),几乎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同时起步。中国现代文学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摄取、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显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形态作用于中国作家,丝丝缕缕,或隐或显,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复杂性、异质性和本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普通男女描写中,揭示人的迷失或扭曲;现实主义其表,现代主义其里;表现手法上吸纳融合,中西合璧。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技巧,融合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比之世界文学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