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字为表意文字,从字形我们就能判断其意义类属,也能推断出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内涵。儒家美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乐”为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充分肯定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时候,将“礼”“乐”作为教化人心的手段,提倡礼乐和谐观。本文从古文字“礼”、“乐”、“仁”、“和”的字形入手,试图通过这几个概念的解析,揭示儒家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孔子的恢复周礼,以仁释礼,到孟子的"仁政"学说,再到荀子的"隆礼"以至于法;从理想的"内圣外王"到现实中的"内圣"、"外王",再到依附于"外王";还有庙堂上的执着与山野中的逍遥,先秦儒家为即将来临的封建君主专制,准备了充足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目的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内圣”与“外王”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天下的手段,本来以“仁”和“礼”的思想形式统一在孔子思想中。但是,秦汉以来,在地主阶级上升时期中,儒学中的“外王”一面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发展,使...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儒学术,其宗旨俱在讲明“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主要针对最高统治者立论,其基本义为由圣而王,即统治者以德性修养为出发点,凭借自身“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进而“王”天下。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实本原于上古“竞于道德”之原始民主政治。以其陈义高远、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诸子于讲习之余乃以斯道自任,认其为自身之人格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其“外王”内涵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以降,大一统专制治下,“内圣外王”之人生价值渐趋于重内轻外,并最终倾斜于外,其涵义亦世俗化、庸俗化,流失原始儒家的崇高性。宋元以来,《大学》成为科考教材,借助科考的影响力,经由举子童蒙的诵习,“内圣外王之道”为一般社会民众所熟知、认同,进而泛化为社会各职事阶层普遍之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 ,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程朱等理学家在批判和吸收佛道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创立了理学 ,重新塑造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他们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入手 ,提出了“灭欲”、“存理”的“内圣”修养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法及“圣贤气象”和“孔颜乐处”的人格实践。但其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 :即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 ;理想人格和“人欲”的矛盾 ;“内圣”与“外王”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几位代表人物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他们强调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和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不管在社会历史事实中,还是在理论建构上,此种理想人格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实践性品格的缺失,直接导致在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内圣”与“外王”的分离。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进行思维转换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当代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背景,揭示出曾巩“道统”思想中所暗含的社会政治改革取向及其深层的思想渊源,并以此为契机,从“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勾勒出曾巩企图以儒家“仁义”之道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深受儒家传统“内圣外王”理想模式的影响,尽管“内圣”与“外王”的具体内涵不同于传统儒家,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注重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造主观思想世界,并由此导致外在客观世界的改造,即内圣则外王,内圣是外王之本。但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也一再碰壁。  相似文献   

9.
"内圣"与"外王"演绎了儒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般逻辑,"内圣"为"外王"预设了前提假定,"外王"则是"内圣"的逻辑推论。较之于西方基督教人性观和康德的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显然是高调而又乐观的。由于儒家人性观缺乏对人性幽暗面的直视与警醒,一直致力于内在圣贤人格的修成而少有外在制度方面对权力进行防范,这导致了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德治和人治观念的盛行,从而难以产生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因果逻辑,新儒家从"老内圣"推出"新外王"的理论努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视域中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得普世价值的本土化和本土经验的普世化问题日益彰显。儒家的内圣外王能否建设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近代以来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儒家的内圣外王始终是统一的,构成儒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其内圣思想不仅是伦理学,更是天道人心的贯通。外王作为内圣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内圣依据。这种智慧结构在近代却遭受到严重危机。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从内圣到外王政治考虑,包含着不同于西方民主发展的特质。如果说西方的民主问题实质上是权力的合法性问题,那么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则在于如何给最高权力以限制。我们拥有丰富的内圣和外王资源,理应在合理参照西方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经过周敦颐、邵雍和张载的铺垫,程颐、程颢在与王安石新学的互动中初步勾勒出早期道学的轮廓,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人进一步将道学推向了高潮.两宋道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圣之学,并将内圣作为外王之本,进一步致力于实现外王的理想,从而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汪曾棋是一个士大夫式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美好人性的自觉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讴歌决定于他所接受的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和内儒外道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使汪曾祺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使他的创作表现为对现实的逃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深受儒家"内圣外王"传统思想影响的丁文江,从其"少数人"努力的英雄史观、唯科学主义的信念和实用主义的政治观出发,积极提倡"好政府主义".丁后来出任淞沪总办和提出"新式独裁"论,是其"好政府主义"政治理念的实践和延伸.从20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来看,丁文江倡导的"好政府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道德理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深受儒家传统"内圣外王"理想模式的影响,尽管"内圣"与"外王"的具体内涵不同于传统儒家,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注重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造主观思想世界,并由此导致外在客观世界的改造,即内圣则外王,内圣是外王之本。但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也一再碰壁。  相似文献   

15.
文艺起源于审美、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艺术冲动.古代文学即广义的美学.文、王、巫、儒一脉相承,分别草创了言笑、诰命、卜祝、经典四大文艺.  相似文献   

16.
《中庸》虽不像《大学》那样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构架,但其前后部分也不像有的学者所说那样矛盾,透析其逻辑结构即可发现,全文呈现出一个以“中”为本体、以“诚”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诉求,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思想体系。该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其“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三代“以德配天”论与汉代“天人感应”论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在儒学正统性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别诸生》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心学在谱系上与正统儒学一脉相承的观点。一方面,在儒学学说演变史上,他倡导回复理学兴盛之前本已存在的于儒学学说中的"心性"观: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修己治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他的学说与儒学正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于使其学说本身更具有完整性并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破解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面对的文化困局,国人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而内圣开新是主流思路,并成为现代古典学的主流范式。最近,学者邓曦泽对内圣开新思路进行了严格、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超越性方案——公共儒学。公共儒学运用“问题+方法+效用”的基本方法论,从公共交往角度论证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即以儒学为主的历史文化之重要价值乃是作为古今一贯的思想共源与公共交往平台,促进公共交往,以之为基础,可以得出文化复兴的操作性方案,因此,它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中,早期道家虽然使用了 “自然”或是与之相关的以 “自”为名的一系列 术语,但这些术语所指示的内容却不是现代政治哲学语境下的 “自然状态”。老子及黄老道家所讨论 的 “自然”主要还是一种无为政治的结果。当然,先秦诸子中仍不乏对政治国家产生以前的人群状 态的关注。《商君书》及 《庄子》中描述了某种朴素、无争的自然状态。而墨子、荀子和韩非子则认 为在政治国家产生以前,人群处于一种相互伤害、充满纷争的混乱状态。他们对于自然状态产生的原 因又有着不同的认识,并据此给出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