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8,(2):49-57
文学形式是诗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文学形式问题的认知关系着一种诗学形态对文学本质、发展规律等重要问题的判断。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契机正是胡适等人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格律诗学在语言和文体方面对文学发展之束缚,从而提出了革新中国文学的必要性。受其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亦在汲取和整合中西诗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个方面来重新建设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3.
骈文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产生和发展从诸多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一方面,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为骈文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和物质手段;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诸如阴阳对称思维、尚古尊经的意识等都对骈文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骈文文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特质和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学知识丛谈》(以下简称《丛谈》)是一部文学样式的演变史。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诸种文学样式的兴起和演变,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历史现象,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仿粦、陈宁江、陈方晨三同志从纵的文学发展的角度和横的文体演变的联系着眼,又从各种文学样式的具体评述落笔,也就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笔,以分析其继承与创新的所在,介绍其作家与作品的成就,给读者以发展的观念和系统的知识,这就不止是一部通俗的知识丛谈,也是一部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体兴衰史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的尊体与破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体大体上可以分为文学性的、非文学性的和两可性的三大类。文学类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辞赋、赠序、杂记、哀祭、楹联等非文学类文体包括诏令、奏议、公牍、祈祷等应用文体,两可性文体指书启、序跋、论说、箴铭、颂赞、传状、碑志等类。从文学、非文学角度划分文体类别是可能的,但不是绝对的。任何非文学文体都含有不少文学名篇,任何文学类文体也非篇篇都是文学作品。实际上任何文体都是两可的,都可能有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决定其是否属于文学,是作品本身,而不是文体。正体与变体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而破体则是为求变求新而有意为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应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如果只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才算文学,恐怕会得出中国古代无文学,有也少得可怜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写于各类祠庙的楹联往往对祠庙所祭人物有着相当精确的评价.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理论,从楹联角度审视吴太伯在二千年历史中的接受历程,反思其不同时代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文化视野,从而对<史记·吴太伯世家>作出某种补偿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楹联是在汉语对仗修辞尤其是在骈赋和律诗的对偶联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已不限于粘贴或悬挂于门庭,还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在我国的文学样式中,高雅莫过于诗。...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批评之所以在晚清发生现代转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与国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西学东渐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文体变革等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文学救国论产生,使文学批评功能发生改变;西学东渐后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使文学批评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中西学视野结构;文学文体变革导致文学批评文体变革,使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楹联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楹联的内容可谓博综详赡,无论喜庆哀痛,嘻笑怒骂,都可入联;楹联的样式更是精妙无双,短短两句话,可以正对反对、宽对严对,还可以巧嵌名号,离合字词,等等.  相似文献   

10.
楹联是一种应用性文学样式。因为具有文学性,所以它与具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钟、巧对不同,它是审美的。上下联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同时还必须有言外之意。楹联,特别是春联,与桃符的关系密切,它的出现还与摘句、书壁密切相关。五、七言楹联源于摘句,杂言,来源于魏晋骈体文。楹联是骈赋、律诗的文学内容与桃符的载体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赋体文学一个鲜明的创作手法就是"前后左右广言之".这种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元嘉时期的诗歌创作.元嘉诗人借鉴并转化了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通过方位对句、景致对句、时间对句以及移步换景等艺术形式与技巧,开创了特征鲜明的一代诗风,成就了元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清章回小说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明清章回小说在形式上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具体表现,论者尚各有所见;而明清章回小说在形式上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则鲜有论者探究,这是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14.
一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流水对就是复合句.这种观点缩小了流水对的范围,因为流水对不限于复合句;这种观点又扩大了流水对在复合句里的范围,因为并非所有复合句形式的对联都构成流水对.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大师。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王先生有关“对偶”与“对仗”的论述和运用 :对王先生在对偶、对仗方面的理论进行阐述 ;阐述王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经常结合使用对仗文字的特点 ;阐述王先生创作的对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对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两种迥异的文化。对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翻译或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富挑战性、最难操持的技艺。因此,为达到译文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原文效果,译者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三维"转换,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对联的语义形式、文化意象、交际意图,以取得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等效。  相似文献   

18.
学诗先学对,知诗先懂联.诗词,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楹联亦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其80年楹联创作、阅读、评点、书写、关注的生涯中.创作、吟诵、书写、题赠联语达212副之多,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达285副之数.通过对这些联语的研究,可知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情况,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色、主要艺术创作手法及其对楹联的吟咏、欣赏、评说等情况,可知毛泽东对中国楹联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个研究不竭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联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联作为最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翻译也应遵循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对对联翻译的原则作一探究,以期对对联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清代重庆江津诗人钟云舫长达1612字的巨幅长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对联,气势恢弘,名扬四海,思想内容睿智深厚,艺术手法变化多姿,折射出浓郁的巴渝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联主神与物游,紧扣临江城楼周围景观及江津所处地域特色着笔,巧妙地以情驭理,借景抒情;立意高远,通过遥想巴蜀俊杰,来展现满腔的奇思异想;联中取自巴渝的传说,恰到好处地表露心迹。董味甘先生立足于文本对前代评点进行了再评点,其解读思考慎密、分析透彻,在综合比较、客观纠误、批判前注、另立新说诸方面用力甚勤,他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熠熠生辉,自成一家,显示出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激发后人对楹联的热爱和追求,做出了难得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