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27-32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美国对台决策最能体现其对华外交行政决策机制的特点.老布什时期的决策过程尤其富有戏剧性和典型性.现实主义决策模式认为,该决策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中美台两国三方博弈的结果.自由主义决策模式说明,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和结构起了决定性作用.官僚政治决策模式则强调,它是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构与国会之间及其内部各官僚政治机构之间较量的结果.最终,这三种行政决策模式共同构成美国对华外交行政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奥巴马上台之后推出了"公共外交2.0"政策,试图用网络科技来提升公共外交的效用。本文以传播学和国际政治学相关理论为视角分析美国网络外交的战略意图,并结合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评价其实际效用。本文认为,美国实施网络外交的目的在于促进心灵沟通,减少传播噪音,丰富外交手段。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实践表明,美国借助网络媒介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政策主张,但仅凭网络沟通和政治作秀,难以达到赢得他国民心的目的。美国利用网络媒介占据信息传播的高地,达到了塑造舆论环境、扰乱他国秩序的目的。美国网络外交与传统外交相互配合,软硬兼施,实践了"巧实力"外交战略。美国网络外交是一种廉价但可能高回报的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4.
区域间人才竞争已成为当前地方城市政府的政策焦点,人才引进离不开地方人才政策的支持。以成渝两市人才政策为样本,从政策环境、政策内容两个维度对成都、重庆近十年的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从政府内部人才工作优化和外部政策环境改善两方面发现成都市在人才政策制定及人才引进整体成效上优于重庆市,且引才理念开明,故可从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强化人才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5.
改革中农村两次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实践结果和制度安排两个层面,对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巩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其中就包括拥有宗教信仰的流动穆斯林群体。文章在描述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现状的基础上,以南京和西安两个城市的流动穆斯林为样本,对其经济生活、社会日常生活、宗教文化生活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寻找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就不同地区流动穆斯林在社会适应上产生差异的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在香港活动由来已久,近年来的"反23条游行"、"占中事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该组织在香港的项目类型和投入金额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有极大的转变,转变后的组织活动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项目策略上的"小而精"、活动的隐蔽性与长期性、扶持反对派势力及重视新媒体的力量等。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在香港的活动目的不仅是为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组织活动的便利,更是利用介入香港内部事务之机,支持反对派人士,挑起香港问题来牵制中国的发展从而配合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医学教育在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对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及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课程和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多个维度对福建医科大学和中山医学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究闽台医学院校国际化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旨在为大陆医学院校国际化改革提供借鉴,促进未来两岸医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10.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澳大利亚大学理事会制度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本文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理事会制度作为分析样本,从理事会成员构成、理事会职能、理事会决策方式、理事会辅助管理机构等多个方面,对中澳公立大学理事会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与总结。通过借鉴澳大利亚公立大学理事会制度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理事会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与外交具有相关性。国家形象外交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形象作用的凸显。不同的外交主体和外交对象的组合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国家形象外交形式:官方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者发挥不同作用,共同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文章以2000—2008年美国的形象外交为例分析了这三种外交形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崇尚自由价值观的美国媒体同样信奉自由理念。在与政府关系方面,媒体因其监督政府的第四部门或“看门狗”角色而被赋予“无冕之王”地位。即使尊贵如总统也无法逃脱媒体揭露其丑闻,可见自由理念已深入人心的媒体在内政外交决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伊拉克战争决策表明媒体在对内报道上的公正与大胆并不表明在对外报道时同样客观和无私;与其说媒体监督了政府决策不如说它受制于政府影响并最终服务政府的战争决策。所以,媒体与政府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或合作,即使自由如美国这样的社会媒体的独立和监督也是有限度的。本文选取伊拉克战争这一美国外交决策上的重要历史时刻为案例,通过对伊战期间美国媒体涉伊报道的研究,揭示媒体与政府外交决策关系实质。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大致可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类,它们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且具备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在共性的基础上,二者在发展脉络、所有制基础、政府作用、发展目的、指导思想等方面又表现出个性特征。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8-33
新中国外交政策宣传充分体现了内政和外交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基层外交政策宣教工作中,通过对美苏两国的形象宣传,展现了当时中国外交关系的复杂变化.美国大多时候是以一个邪恶的帝国主义形象出现的.苏联则经历了从早期正面形象的树立,向亲密"老大哥",再向"苏修"形象的转变.这种对广大民众的外交政策宣传,一方面体现出内政外交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体现出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外交政策的宣传是其主要方式之一,其着眼点并非是普及民众外交知识,而是更多从属于对内基层社会管理方式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谷春德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1):1-8
为了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本质,有必要对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观作一番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国人权观的理论基础以及在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具体人权主张上的差异,揭示了美国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干涉无国界”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实践上的有害性和违背<联合国宪章>的特性.阐明了以"新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当代美国人权观的本质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抽象的人性出发,为霸权和强权政治服务的、逆历史、反科学、反人道的人权观,其特点是霸道性、伪善性和欺骗性;与之相比较,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础之上的、进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其特点是人民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指出新干涉主义的美国对外人权新战略的实质,就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对世界加以改造和组织,妄图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一统天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必然是一种衰落和衰败的人权观,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而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不但正确地指引了当代中国人权实践,而且在当前国际人权斗争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多数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选择了住宿学院模式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境。通过对耶鲁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比较发现,餐饮、运动、图书馆、艺术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对住宿学院而言是基本条件;住宿学院核心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居住、共同交流,学者不进住宿学院就难以改变学生公寓的宿舍性质;住宿学院的学生应当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多元背景的学生群体;从住宿学院和专业院系的关系来说,耶鲁大学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杜永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1)
美国的藏学研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华盛顿大学的藏学是美国藏学的摇篮.本文以文献材料和实地考察为据,以华盛顿大学的藏学研究为个案,反思和总结了其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章追述了其藏学研究的起源;揭示了其藏学研究兴盛的动力及由盛转衰的原因;阐明了华盛顿大学藏学研究对美国藏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叶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
文章从起源、研究的目的和范畴、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对比中关两国的美国研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研究美国的综合工程,后者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美国文化的独立学科;文章认为中国目前的美国研究不太可能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但其中对美国文化的研究却类似于美国的美国研究,有希望并且应该发展成一门学科;文章提出将"美国研究"与"美国学"区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以此正本清源,促进中国的"美国研究"这个综合工程以及"美国学"(即美国文化研究)这个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普奖励对推动科学普及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政府设立的科普奖励是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察国家级和各省级科技奖励中的科普奖励政策,从概况、奖项类别、评审和奖励范围、授奖对象、授奖等级、成果时限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政府类科普奖励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就,构建了奖励基本格局、形成了科普品牌效应、促进了科普事业发展。但由于科普事业整体投入及科普政策供给的不足,存在着奖励力度不够、范围有限、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通过健全政府类科普奖励政策体系、强化政府类科普奖励政策效应、开阔政府类科普奖励政策思路来完善科普奖励机制,高效助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