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个体价值观与个体行为发展,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组织发展三方面的系统分析,以论证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终极标准作用。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饮酒习俗中所表现的价值观,有对自然崇拜的自然价值观,有平等共享的经济价值观,有团结坦诚的人际关系价值观。也有沉弱眼前,不看将来的人生价值观,文章对此作了中肯评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初步分析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提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价值观是人民主体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相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从毛泽东价值观中汲取力量,促进社会公平,提倡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是最硬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时期,我国担负着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中抢占文化价值观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重任,从政治、社会思潮、人民幸福三个维度出发可以分析增强价值观自信的迫切性,进而要求我们坚持一元化与多样...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也称为价值取向,是任何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特别是传统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本文通过对中美传统价值观的比较和分析,旨在使读者了解中美主体价值观的异同,在文化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交往中,注重价值观的不同,避免相互之间的误解,使交往更加自然顺畅,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了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缺陷,阐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需要构建和倡导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社会主导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又不同于个人主义价值观,而是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突出人的主体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多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世界呼唤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蕴含着对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2021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名为《将价值观与态度嵌入课程:塑造更美好的未来》的报告,坚定了为塑造更美好未来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明确了价值观教育“面向未来变革”与“面向个体发展”的双重意蕴,剖析了将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嵌入课程体系的策略,勾勒了立足学习生态系统深入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多重路径。该报告重塑了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范式,对我国明确价值观教育的未来方向、构筑终身可持续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的价值观教育能力提供了非工具性指导与丰富的案例经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以关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逻辑起点,以探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手段,来分析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界关于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产生较大分歧,关键原因在于未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理论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可以从“理论基础”、“显著特征”与“价值旨归”3个层面依次加以展开。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基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于其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规定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著特征的公平与效率,是对资本主义与毛泽东时代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规定与实践经验的双重超越,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集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内在理论表达,预设了以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作为最终价值旨归的理论定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可以凝练为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下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在制定、实施及其评估反馈过程中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其中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公共政策秉持的根本价值立场,公平正义是其所坚守的价值取向,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其基本原则,公共性是其制定执行所凸显的本质属性。不仅如此,爱国敬业的价值观有利于公共政策导向性功能的深化,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有利于其规范性功能的深化,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有利于其强制性功能的深化,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有利于其利益分配功能的深化。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全过程,同时,在公共政策执行全过程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底蕴,在公共政策道德评估全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一个科技文化价值观发生作用的过程,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已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但科技文化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技术创新中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调适,因为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时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集中表现为传统社会意识与现代社会意识的对抗、本土观念与外来观念之争,在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制约等方面存在矛盾,我们必须对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13.
二级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清晰“我们的价值观”内涵,是践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还能有效促进价值观的功能提升。同时,“我们的价值观”对二级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具有价值导向、调整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等作用。要实现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品牌的真正融入,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结合”文章,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考察和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志愿者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脉络和志愿服务对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有助于重新审视时代对青年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和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功能。文章采用英格尔哈特的世界价值观问卷,调查全国13 000个青年志愿者,对比英格尔哈特在1984年和2007年的中国调查数据。研究表明:80后与90后青年志愿者的文化价值观处于生存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共生期,90后比80后志愿者更加追求幸福价值观,志愿服务行为显著影响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迁。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青年社会合作、拓展社交网络、增强社会融合、探索社会创新,培育新时代青年互助友爱、开放包容、和谐和合、主体参与的文化价值观,助力社会治理从"硬治理"向"软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转变教学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是当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实现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必须借鉴吸收中西教育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条件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从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建构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教育作为维系国家存续、制度运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既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质,也具有共通性的本质和规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应深入理解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多维视野中打开价值观教育新局面。为此,应深入研究时代变革对价值观念领域的复杂影响,自觉彰显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及其独特优势;把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与21世纪世界价值观教育发展相联系,洞察把握不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特点和规律;把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国际比较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复兴后继有人相联系,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根基,探索拓展富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青年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陕西青年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和对策,无疑对促进陕西青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构建和谐陕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本文从公民个体的角度,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几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融贯性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要件。在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均主张规则之治,且都追求善政善治,二者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二者功能相似、结构互洽,价值要素相互涵摄;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均能实现积极互动。这些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具有互融共通之可能。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形成的普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说执政党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文章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借助于执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执政党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观实践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并分别对此进行了闹要论述。目前在党内进行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价值观的再改造,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