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2.
张凯 《天府新论》2022,(5):18-27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新文化派参照西方学术开创新史学,进而以现代史学观念与体例改造中国传统史学。“新史学”为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提供有效平台,却在无形中割裂了中国传统史学之于现代学术的关联。刘咸炘提出,史学的广义就是人事学,进而以“察势观风”为史识准绳,以“史有子意”为史家宗旨,落实即事明理的人事学,倡导以纪传体编纂传统创新史体。在近代中西学术交汇的语境中,考察刘咸炘的史学观念,揭示其立足固有学术传统、会通古今中西的旨趣与方法,或可在中国传统史学与现代学术体系之间建立有机关联,为时下突破分科之学、建立中国学术本位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余英时先生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更生,关注中国文化重建.余先生认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必须以文化传统为根本,必须以融合中西为起点,必须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必须做"退而织网"的功夫.  相似文献   

4.
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萍 《阴山学刊》2005,18(6):72-75
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谭嗣同认为,要实现中外通、上下通和人我通,就必须要沟通中西学术,以中国传统的大同和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要实现男女内外通,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就必须要兴办女学,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谭嗣同指出,注重实践和相互切磋是沟通学术的为学之方。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一生对中西学术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始终是以文明的视角为出发点, 从域外反观国内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在日本时期,他认为文明进步的“总因”在于思想自由,批判中国学术缺乏自由传统;游历欧洲后,则提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价值,并进而力倡中西化合,发展民族新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对中西古代哲学中“和谐”的相关要素有所界定的基础上.解读中西古代哲学中有代表性的和谐思想,结合目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哲学智慧再利用,以及管理、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几大重要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要秉承有利于继承的目标去解读中西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坚持“中西合璧,批判继承”的核心原则,阐述继承中西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智慧具体路径,对当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20,(5)
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以经学方法为主体,历经千余年演变而独具特色。自19世纪中后期起,传统学术方法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开始发生变革。学术界出现了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的中西学术方法并用的"结合派",以王国维、陈垣为代表的改良传统学术方法的"变新派",以陈寅恪、饶宗颐为代表的发展传统学术方法的"传统派"等不同流派。前辈学者的学术实践为认识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和重构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产生于东方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古典学术具有迥异于西方学术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因此在重构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体系的过程中应从东方学术特点出发,以整理、会通古代典籍为基础,将中西学术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义理研究,重构具有"东方本位"的学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集中于梳理比较文学学科史、开创比较文学理论范式。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新理论,直接推动比较文学科学理论建设。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独树一帜。面对中国文论“失语”困境,学者们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文论平等对话、跨文明研究等出路。比较文学实践研究渐渐摆脱传统“X+Y”式的肤浅比较,走上跨学科、跨文明、变异学研究。对前人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和比较文学学术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思想并不是以中西文化之争,而是以中国救亡图存的问题为核心来展开的.早期严复思想以“开民智”为中心,基本上肯定西学并否定中学;而晚年严复主要思考的是重构“国民性”的问题,在否定科学至上论的同时,强调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实际上提倡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思想生产或创造与哲学的历史发生犹一体之两面,不可分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所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哲学思想的生产与学术研究的两歧。思想理论界流行的各种理论学说,多属从外面直接拿来,而未能上接民族文化之慧命;传统的思想学术文化则仅被理解为过去时态意义上的知识和资料,不能参与当代思想的创造进程。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思想的创造与经史的研究并非分为两撅。经由经典及其意义的重建以实现思想的转变,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生产和立言的基本方式。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当代思想和哲学理论。以学者个体自身学术宗旨的差异多元性构成为出发点,接续中国传统重建经典及其意义系统的思想生产和立言方式,使经典和哲学思想史的学术研究真正参与当下思想创造的进程,在此基础上真实展开与其它文明传统的思想对话,那属于自己的当代中国的哲学系统和思想世界才能逐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