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从总体上可划分为"艺术化"和"社会化"两种。"艺术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社会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是一个多元价值系统,相应的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无疑也是多元的。"文学化"批评和"泛文学化"批评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审美主义文学思潮与启蒙主义共生。"五四"及其以前,王国维、蔡元培、周作人从不同侧面奠定和回应了审美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化观。"五四"期间及其以后,创造社、新月派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使审美主义进入文学实践领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被当代浙江人称为"我们的价值观"。弘扬践行"我们的价值观"可以提升浙江人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能够引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促进建设现代化浙江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要使"我们的价值观"发挥凝聚力、感召力和驱动力作用,政府应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全体成员应共同行动以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应运用多种渠道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4.
晋商是对历史上成名的山西商人的称呼。在明清年间 ,晋商曾盛极一时 ,商贸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及欧亚大陆。在传统农业社会 ,晋商的发迹和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少晋商出身于农民家庭 ,并擅长农产品贸易 ,晋商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 ,晋商和农业、农村、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相似文献   

5.
郭建丽 《晋阳学刊》2011,(4):16-17,56
明清时期,晋商是一支有影响的商帮,足迹遍布全国。晋商在所到之处修建会馆戏楼,重金邀请家乡的戏班来演出,或携戏班随商队远行,促进了山西戏曲的对外发展,形成了商业路线和山西戏曲流传路线的"合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商路即戏路"。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着眼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发展观和荣辱观为统领,坚持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揭示教材内容的核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对应施展有效的"力",这样才能真正展示这门课程的价值内涵和外在特征,吸引学生认真学习、领悟并导向自我教育。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坚持"理"与"力"相结合,即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会"明理"、"析理",又要会巧妙"发力",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统一,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八大上,"自由"一词第一次与"平等、公正、法治"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写入执政纲领中。对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思想的内涵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方面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由"内涵的理解,避免走入"自由"的误区。理性看待当今"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进而在社会主义自由意识的指导下,为促使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化、具体化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概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其教学内容的更新是经常和及时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能顺应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变化,呈现出和其它具体专业课和技能课所不同的特点:体现时代主题性、把握教学规律性和富于现实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曾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三重关系中作了考察与论述。即作为"类存在"的人在"真正的生产"中得到规定的"自由"、"自觉";作为在生产发展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实际实现的"自由"、"自觉";作为人对实践对象自身必然性的能动适应中获得的"自由"、"自觉"。三者分别揭示了"自由"、"自觉"的历史起点(历史根据)、历史形式和最高本质,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同时也显示了"自由"、"自觉"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阈中的"自由"、"自觉",始终处于具体历史的关系中;无条件地、不加分析地把"自由"、"自觉"当做人和审美的"本质",不仅倒置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也将人和审美等同了起来,使其变成为非现实的知性抽象品,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要真正弄清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必须弄清"现代"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现代"首先是一种认知范式,它以"进步"为核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历史分期的"现代"只不过是这种认知范式的应用,因而学术界对其开端和终点都有不同的定位。"现代主义"是指以"审美现代性"对资产阶级"市侩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社会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是在作为一种认知范式的"现代",以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代主义"丧失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颠覆资本主义神话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复杂竞争与发展语境下,日益需要自觉营建核心价值观。传统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历史磨砺中形成、选择的"群主体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共同知识、共同情感,是形成共同行动的重要基础。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相互生成、相互确认。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传统现象,对所有的社会与共同体而言,传统都是营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不同的区域会形成、遭遇不同的传统,传统的多样性是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因。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具有丰富而多样的传统,同时又处于多元开放国际格局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营建核心价值观,尤其需要把握核心价值观的重叠共识特征、文化融合趋势,通过社会结构、社会建制的合理化着力增进核心价值观的开放兼容可能。  相似文献   

12.
欧洲传统教育以"博雅"为中心,教育被视为少数人天然享有的特权。这一种博雅教育移植到北美殖民地后,却产生出一种新型的盎格鲁——美利坚教育模式。富兰克林倡导的文实学校,就是这种新型模式的典范。他宣扬的勤俭、节制、诚实等清教价值观被马克斯·韦伯解读成"新教伦理的世俗化"。认为它的实质"不仅是从商的精明",更是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新教伦理经过富兰克林的亲身实践和大力宣扬,在塑造美国国民性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塑造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认识,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理应成为解释这一根本问题的金钥匙,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我在博客上拜读了一位山西博主呼唤重振“晋商”雄风的博文,跟了一副贴子。“徽商”、“晋商”同处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交通及通商条件也大同小异。两大商帮在晚清乃至民国初年都曾雄霸中国经贸市场。现代两大商帮的后裔们都在提出“重振雄风”的口号。官方更是竭尽全力招商引资,推出多种举措,力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观”理论研讨会综述陈志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观"理论研讨会于1993年11目3日至9日在广东省深圳等地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会议以邓小平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韵散结合的重要文体特征源流较为复杂,除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之外,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文人个性等也有很多关系。"韵"与"散"主要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两个层面,并且其功能各不相同。话本小说中的韵文和"说话"艺术的随意穿插不同,大多具有叙事功能。韵散结合在话本小说里不单单是话语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维持其虚拟"说、听"交流关系下"拟书场叙事格局"的需要,是一种叙事合理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郭雅维 《理论界》2012,(3):135-137
荣誉观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类道德与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崇尚荣誉"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代革命军人的荣誉观,也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它对于当代革命军人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黎志敏 《兰州学刊》2011,(11):158-164
人类的根本需求和根本本能是"生存";这决定了人类的根本价值立场,即"生存"。为了保障"生存",各个人类群体以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体系包含三类基本文化关系,即个体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体对这三类关系有不同的规范。西方文化以哲学、科学和宗教一方面务虚地追问生存的意义,一方面务实地改善人类的生存境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不如西方深刻,却务实地创造了延续时间最为长久的"生的文化"。"生的文化"以"生存"为绝对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自己的生"与"后代的生"、"肉体的生"与"遗传的生"等基本理念构建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卢诚 《南方论刊》2012,(9):88-90
冼夫人精神是茂名一笔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在爱国、爱民、融合、法治等四个方面。冼夫人精神是我们提炼"茂名精神"的"最大公约数"之一:冼夫人精神具有提炼"茂名精神"的凝聚和整合价值;冼夫人精神具有"茂名精神"核心价值观指向价值;冼夫人精神具有易于"茂名精神"普及化价值;冼夫人精神能突显"茂名精神"的特色价值,所以,提炼"茂名精神"应充分反映冼夫人精神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为理论基础,以"红色"与"Red"为例,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与"Red"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提出了颜色词翻译的三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