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宋永政 《理论界》2007,2(10):106-107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人权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和问题,特别是在对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无论是认识上、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为了切实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人权保障体系,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从犯罪人那里得不到赔偿或不能得到充分赔偿时,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将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文章从国际条约和国外有关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规定,理论依据及其评价,刑事诉讼价值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有损害就应该有赔偿,笔者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内涵进行剖析,对建立该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证,同时说明我国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并就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框架进行探讨,试图为建立健全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对我国在此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从未来发展来看,背负更多政治使命和道义责任的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产生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包含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在内的《国家补偿法》,并使之与《国家赔偿法》并行呼应,才是我们期冀的国家救济体系的理想模式。但是,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而论,我国眼下并不存在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无疑是时下中国最好的选择。在筹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首先厘清国家刑事赔偿与国家刑事补偿,以及国家刑事补偿中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与刑事被害人救助之间的关系,这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乃至相关立法体系的构建基点,也蕴涵着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属于司法领域的国家补偿,是一种具有刑事法色彩的新型社会法制度,具有社会法的属性.对其构造及属性的探究对于我国相关立法及目前的探索性实践大有禅益.  相似文献   

7.
当犯罪者无力赔偿被害人损失时,许多国家采取了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即由国家出资补偿被害人,以帮助被害人摆脱犯罪给其造成的悲惨境况。被害人因受犯罪行为侵害所遭受损失的及时有效弥补事关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和诉讼的公正问题,备受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顺应了国际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追究惩罚犯罪,有利于公民法治理念的培养,有利于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刑事诉讼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只要是因犯罪行为遭受了损失,而且没有从加害人和其他途径获得必要的补偿,国家就有责任给予补偿。为此,应确定我国的被害人补偿数额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确定国家补偿基金的来源;确定由法院行使补偿裁决权;并制定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单行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司法实践中部分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已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本文首先探讨了国家责任论与道义责任论的本质,认为建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应以道义责任论为基础;根据国情,应明确救助范围;为预防犯罪,也应明确不予救助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对不能从加害人处获得合理补偿的刑事犯罪被害人,国家应当给予补偿,这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应为之举,因此首先需要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基础及价值取向进行理论上的廓清与定位.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我国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利有了法律依据。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应时援助主体、援助机构、援助资金来源及援助模式等做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提出,要想实现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就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实践来看,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才是使被害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和救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刑事法领域的一种新理念,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和刑事法制度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情况下,应当充分考虑刑事和解功能的实现,并结合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国情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等因素,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新的刑事理念,构建我国刑事和解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给予其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民事诉讼中的受害人相比较,被害人的权利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为了实现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目的,必须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均为案件当事人,但是,刑事被告人有独立的上诉权,而刑事被害人却没有相应的上诉权,甚至连基本的民事赔偿也不能得到满足。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缺失,必然影响实体权利的实现,就会引起刑事被害人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所以,应当在立法上增加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规定,赋予刑事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建立统一的刑事和解制度,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等等,以利于实现公平和正义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人文本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霞 《兰州学刊》2010,(9):124-126,138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中的被害人蜕化为国家惩罚犯罪的工具,其自身所受侵害难以得到合理补偿和恢复。这与现代法律制度所普遍赋有的人文主义本质显然相悖。当代各国给予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行动标示着被害人保护领域人文精神的复归。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积淀的物质财富和人文精神为构建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证人权利是确保证人履行义务的前提。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证人的程序性权利,而对于实体性权利却涉及很少,这是导致司法实践中,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难题,必须明确证人的权利及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客观处罚条件 ,是指犯罪成立之后 ,国家对犯罪进行刑罚处罚必须具备的某种客观事实条件 ,其实质是以某种客观条件的具备与否来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以完善犯罪构成 ,消除目前理论中的混乱。我国刑法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应当解决四个理论问题 :1 .客观处罚条件与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2 .客观处罚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关系 ;3.客观处罚条件与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关系 ;4 .客观处罚条件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救助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害人救助是现代人权保护的重要转变,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刑事犯罪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研究时间较短,国家立法层面上作为较为迟缓,但地方已经展开探索。因此,从社会维稳需求、刑事利益平衡、刑罚理念基础三方面对刑事被害人救助进行法理思考。同时,认真分析国家最新的立法动态,总结各地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综合从救助原则、救助对象与范围、救助标准与方式、资金来源、救助机构、救助机关以及救助程序上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