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寂护的判教与道次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在佛教修行的见、修、行、果等各个方面。寂护作为印度佛教的集大成者,在"见次第"方面树立了典范。他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思想按次第排列,为佛教徒的见地修证搭建了步步升进的阶梯。他把中观思想彻底地贯彻在教判之中,奠定了西藏佛教教理判摄的基本格局。受其影响,"中观"、"渐修"等词汇成了藏传佛教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来学者们在藏传佛教判教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主要涉及藏传佛教判教概念、藏传佛教判教形式、藏传佛教判教内容、藏传佛教判教比较、藏传佛教判教价值等领域,总体上呈观了藏传佛教判教研究的线索和基本轮廓,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新世训》是"贞元六书"中最贴近人伦人用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最大特点就是将以往难以企及的"圣人人格"生活化,它讲人伦日用中的内圣之道和外王之方,是每个人照着做都可以做到的。作为接着宋明道学往下讲的生活方法论,《新世训》既继承了宋明道学关于道德人格思想的精华,又对其进行扬弃。面对道德人格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笔者尝试探讨冯友兰《新世训》中道德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汲取中国哲学的优秀内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原道》篇与道家有莫大关系,其篇目体例(篇名、篇次与专章形式)源自《老子·道篇》《黄帝四经·道原》《文子·道原》及《淮南子·原道》等道家文献构成的目录传统。其“原道”思维及以“圣”为“原道”主体的做法也主要是取法道家。刘勰在继承这一传统时,又有三点突破:一是“道”的突破,建立了一种涵盖百家同时兼容“文章”的“道”之观念;二是“文”的突破,将“文”推原于“道”,赋予“文”与“道”同等的作用与地位;三是“圣”的突破,建构了一个自伏羲到孔子的传承有序的“圣王”序列。  相似文献   

6.
论吉藏判教理论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公认的以“二教三法轮”概括吉藏的判教理论并不全面。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吉藏的判教理论, 认为吉藏的判教展现了较为复杂的理论层次,一方面体现了他反对以“时”判教,整理、反思、综合印度 佛教,将印度佛教视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判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调和、折衷色彩以及他的 判教方法同他的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矛盾,从而导致其尝试建立中国化佛教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道"对人的影响都很大。《原道训》对"道"在这两种领域的作用都进行了阐述,把修身的"得道"称为"乐",就是指让人自身的各部分都处在适宜的位置;把治国的"得道"称为"圣",就是指让社会的各部分都处在适宜的位置。"乐"与"圣"并没有本质差别,都是以"道"为基础的"全其身"。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学者们的解释不一。德,原是禀性、特性之意,但在“×之为德”这个语式中,“德”字的含意虚泛化,也就是说重点在“×”,而不在“德”,因此说“×之为德”与单说“×”意思差不多,只是前者语气较为强调而已。古代汉语中有“×之为物”的语式,在许多情况下,“之为德”与“之为物”意思相近,只是前者使人感到有抽象的意味罢了。故译解“文之为德也大矣”时,无需将“德”字译出,而应译作“文这种东西真了不起呀”、“文很伟大呀”;若译作“文的功用”、“文的属性”等,反而不尽妥贴。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书写是思想史探讨的对象,冯友兰中前期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与《新原道》即是绝佳的例证.在哲学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史》把哲学史视为民族历史的心和魂,哲学史书写是一种知心和招魂行动.《新原道》进一步明确中国哲学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确立了哲学史内部的中心—边缘关系.在情节模式上,《中国哲学史》存在着显性的子学时代—经学时代—新子学时代三环节,以及隐性的儒家单线道统结构.《新原道》则将后者翻为正面,建构了以儒家为主线的社会道统论,其发展的终点是作为新统的新理学.在对情节的论证和认识论风格方面,从《中国哲学史》到《新原道》,存在着从个体论到有机论、从怀疑论到独断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提出"道心",既强调了对"道"的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又涉及到"道"与"心"的联系,从其哲学观"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进而推到文学观,所"原"之"道"其实质是"原人"、"原心",从而在"道心"说基础上建立起文学为人学、文学为心学的表现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菩提流支是以"半满二教"为核心,确立大乘与小乘的差别,最后归结到"一时异说""大小并陈"的"一音教"(即"一时教")。将"一时教"落实到佛陀说法的方式,即是"顿教";而将教法落实到修道者的修行历程,则为"渐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地论学派整个判教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付兴林 《南都学坛》2006,26(1):78-82
《百道判》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的习笔,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突出而多方面的,如:体制精巧、穷极变化;情理相兼、条分缕析;按经据典、博奥典雅;抑扬起伏、委婉达意;对仗精工、比喻贴切等。探讨《百道判》的艺术成就,不仅可弥补《百道判》研究中的缺失,且对全面评价白居易的文学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又有不同。刘勰、韩愈、章学诚的三篇《原道》,体现了儒道佛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15.
“开物成务,以前民用”是章太炎在解读经典时所提出来的理念.在他的理解下,经典的意义进入到他自己的意义世界之中,经典本身也具有完全的现在性和现实的旨向性.在推究道家之意的《原道》一文中,章太炎通过诠释“弃前识”和“不尚贤”,以此驳斥康有为等今文经学派“无缘而妄意度”的行事方式以及反对革命、倡导变法立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分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与玄学之名教与自然合一观之间的关联 ,并以此推论《原道》篇之“道”所体现的思想乃魏晋玄学思潮在文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体现的是一种大道的思想,作者要“立言”以传后世,在“原道古训”的影响压抑下与同时代文论的影响焦虑下另辟蹊径,以一种影响阅读的方式展开自身的理论经纬,并且以对“合和”范式的具体运用调和了“原道”之“礼”与“情怨”之“人”的矛盾张力,彰显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特性,为后世树立了不朽典范。  相似文献   

18.
张元勋是清末至民国间著名的关学学者,他撰写的《原道》是当时最具创获性的关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哲学思想,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是中西学问的拼合品.就形式来看,表现为运用体用方法和形式逻辑建构哲学体系;就内容来看,是将中国固有的儒学伦理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拼合.尽管该书思想内容和逻辑体系存在不足,但它依然是当时关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关学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9.
包括纪昀在内的诸多注家引《诗纬·含神雾》来注释《文心雕龙·明诗》的“诗者 ,持也” ,这不无偏颇。刘勰在此处惟言“发乎情” ,并没有纪昀等人所解释的“止乎礼义”之意。另外 ,纪昀批评刘勰《明诗》篇“四言正体 ,则雅润为本 ;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宗”所论是“局于六朝习径 ,未得本原” ,但他因为没有考虑到近体诗的成熟是在唐代之后 ,而对六朝时的刘勰有明显的苛求之嫌。  相似文献   

20.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所特有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它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之道从先秦产生开始一直到清代,对中国思想史上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道家和佛教有着一个从斗争到融合,再斗争、再融合的过程。刘勰、韩愈、章学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内涵的阐发,体现了三教文化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