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社会改造潮流对中国社会改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世界改造潮流不仅激发了中国先进分子积极改造中国乃至世界的信心和责任,而且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态度,重新作出中国社会改造路向的选择。战后各国改造的经验教训,也助益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改造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方策。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兴起也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迎受世界改造潮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人物解读,人们更多关注了时代女性、资本家和农民,而知识分子并未引起重视,这是需要纠正的。从20年代到40年代,茅盾都写到了知识分子,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和用意。从政治层面到阶级层面再到经济层面,这是他书写知识分子的视角和发展轨迹,体现了三次转型。他总是离不开时事政治、经济利益、以及阶级关系等观察分析人的角度与方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特征。他写出了追求的知识者、动摇的知识者、无才的知识者、软弱的知识者、缺乏健全人格的知识者。总体上的否定与批判要多于肯定与歌颂,而且前者要比后者塑造得好。这和整个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又是一致的。因此,通过茅盾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案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世界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耶稣之死》是茅盾1942年在桂林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取材于《新约.福音书》。作为为人生的艺术理念的实践者,茅盾一生执著于对民族、国家、革命等宏大命题的叙述,倾向于从基督教原典话语中寻找救世理想和新生动力,寻找个体和民族摆脱苦难的途径。茅盾有意摒弃了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意识,代之以强烈的社会文化批判理性,采取隐喻策略宣泄着内心的悲愤情绪和向死而生的反抗意志。这种故意的误读,是中国作家面对民族国家命运多舛、社会现实混乱不堪、个体生命无处从容安居的困局时所作出的一种文学观乃至世界观上的自为选择,体现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激切的批判情怀。  相似文献   

4.
“为民做主”:观念上的争议与决策中的两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道德争议与伦理两难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当今中国官员"为民做主"观念的成因及其在当代中国适用时遇到的"正当性"争议,以及行动者(官员与民众)在面临是否选择"为民做主"时的两难处境.通过争议性对话与实证性分析,文章指出,文化观念、民众心理、意识形态、权力观念与结构、干部绩效考核模式等多重原因,致使"为民做主"这一历史观念至今仍被许多官员所奉行.然而,当决定是否支持或遵行"为民做主"时,政府官员面临着"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两难决策;民众面临着"(经济)好处"与"(生产自由)权利"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文化主要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引领时代步伐先锋者的角色",李大钊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由传统的"士"转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从"自由漂浮者"转变为"民众的先驱者"的思想历程,他对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思考、定位与前途道路的选择,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分子与"乡间"的疏离也进一步加剧,站在21世纪20年代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仍能够听到"乡间"对知识分子呼唤的回声.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依附既定中西方观念造成的"平面化自由"问题,以及东亚现代化不能向世界贡献东方式的现代重大理论的"弱创造性自由"问题,浙商"穿越现实"的个体自由经验值得重视。这种经验以"亲和群体但不依附群体的隐性个体自立"、"亲和经验但不限于经验的潜在个体理解"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可以诊治中国学界百年来依附西方"超越现实"的自由观批判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错位之症,也可为东亚的世俗性现代化提供一种"穿越世俗"的东方自由文化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8.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freie Willku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一个经历了理想目标、改造手段、依靠力量的多重转换的复杂过程。如果以摆脱民初中国政治社会的困境而作的救国选择为线索,五四进步知识分子完成由一般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这样一种大致相同的思想发展轨迹:选择对青年群体进行文化改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选择依靠平和的民众运动推动社会改造实现社会主义;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自由的生活》自问世来受到了亚裔文学作品批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即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理论、斯皮瓦克的"属下"(subaltern)理论和霍米·巴巴的"杂糅性"(hybridity)和"模拟"(mimicry)理论分析《自由的生活》中作品人物在西方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挣扎奋斗,寻求了解个体身份认同和差异文化融合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