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州砖雕植根于河湟地域的文化土壤之中,是河州民间艺术家吸收汉文化传统,结合河州多民族、多宗教地域文化特征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样式。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形式,河州砖雕在艺术内容及风格上体现了中原主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和谐统一。本文从建筑的功能上对河州砖雕进行了分类,对河州砖雕的地域性特征进行了总结,针对其表现的题材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归纳和考证。 相似文献
2.
自古夜郎国以来,世居其地的各民族共同信奉的巫文化有四个特征:一、实用性特征导致形式的杂多性,二、世俗性特征导致理论的粗浅性,三、自闭性特征导致思维的固执性,四、奇异性特征导致内容的神秘性,它对尔后一千多年在贵州境内传播的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成了贵州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奇特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4.
以儒佛道为主的传统文化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现代知识分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在近现代转型时期形成的白马湖作家群,思想观念中融入了现代理念,但考察其文化接受渊源,依然不难发现传统文化思系纳羁逃跋?这可以从他们对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对佛家文化的皈依与认同,对崇尚自然、沉默避世的道家文化的相通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
王家大院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3):106-107
王家大院是晋商文化与官商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完美体现,是融我国建筑南北之风以及多种美学理论于一体的山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王家大院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可观、可赏、可读,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家"之载体追求的高水平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岩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4):1-6
朝鲜古代三国中期以后,新罗人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更新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他们将从中国借鉴来的儒、佛、道思想与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糅合在一起,用于构筑自己独特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新罗花郎道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内外结构。新罗人以人美为美,而这种“人美”以人内在的真、善、美和外在的容貌美、才质美为核心。这样的人物品藻之风,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新罗人的人物评价机制和思想文化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朱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2):166-168
晋商的辉煌,将中国明清时期的商业和金融业推向了高峰,同时,其不惜工本修建的宅院成为了晋商文化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也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但建筑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分析山西王家大院的兴衰,可以看出,在晋商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山西大院建筑发展的衰落。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时期三教融会、“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中,封建帝王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了分别利用的态度.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唐宋诸帝这种融合三教的态度和行为,对三教在政治、思想、学术等层面上展开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产生了极大影响,“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他们在禅宗和佛教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中"金玉良缘"象征着选择儒家的人生道路,"木石前缘"意味着走道家的人生道路,但最终贾宝玉断绝一切尘缘而走向了佛门。结合曹雪芹的身世和经历,《红楼梦》典型地反映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无奈抉择。这位来自一个迅速败亡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任何条件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提供的人生道路,在他身上充满着繁华散尽的人生空漠之感,最终他只能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11.
王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2):147-150
祁县与太谷的秧歌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山西淳朴深厚的民俗文化环境熏陶下,艺术内涵尤为丰富,值得深入探究。但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祁太秧歌的艺术价值在艺术鉴赏和审美研究中局限于音乐与舞蹈方面。本文旨在对祁太秧歌所展示的各种形式美特征进行剖析,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和切入点,进一步了解祁太秧歌鲜明的形式特色。例如祁县秧歌与太谷秧歌的服装造型、化妆、道具、头饰等的造型色彩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民俗审美形式,以及它独特的舞蹈动作造型等。 相似文献
12.
浅谈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134-136
民间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丰富民间活动为媒介,以美化生活和表达美好愿望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心理和民俗活动的制约,使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特征。民俗性是民间美术的本质特征,是民间美术有别于其他美术形式的重要标志,亦是民间美术产生其他特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葛振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2):6-8,16
邓小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深刻揭示了社舍主义的本质,强调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第二,创造性地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提出效率与公平都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井作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丽荣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5):60-6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享有的一系列规范和价值观,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决策行为和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中国的企业能否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迅速转变观念和机制,关键取决于企业文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握好系统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长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樊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0):126-127
随着科技的发展,图象的魅力大大超过了文字,深入当前生活的各个领域。数码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表达、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印刷文化趋向于视觉文化的走势已不可逆转,图象化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张之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6):130-132
民间文学艺术是各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种族、种群等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民间文学艺术被任意使用、歪曲乃至失传的危机,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亟待法律的保护。然而由于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权利主体不确定性的特点,传统的著作权法保护并不能完全适用,需要新的特别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失当、城乡二元结构、消费市场低迷等原因,使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呈现非均等化状态。财政体制改革、多元路径选择、参与模式创新,是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韩志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2-26
当下,"拼爹"现象在社会众多领域不断发生,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当今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职场升迁等方面深受其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其就业机会、就业质量,也深刻影响其就业心理。它的发生既有传统文化背景原因,也有现实资源缺乏因素,更有对违法"拼爹"行为的监督处理不到位等等。凡此种种,对社会公平正义等造成严重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家长、社会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永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28-30
文化转型是中国现代化的深层机制,是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实现文化转型。而实现文化转型,具备强烈的文化忧惠意识是前提,塑造国民的理性精神则是其重要的支撑点,实现人的现代化则是关键。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20.
简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104-107
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有其内在的动力与控制系统。外在的环境因素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推动力和拉动力;内部矛盾因素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驱动力;管理体制、规章制度以及反馈研究机构是校园文化创新的调控反馈机制;心理机制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心理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