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消费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其消费主体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消费对于建构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消费通过两条路径来建构社会认同:一条是通过彰显文化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实现消费的“示同”和“示差”功能,以此实现外显层次上的建构;另一条是经由教育型文化消费,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发展自我,从而使个体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对社会认同的内隐性建构。对农村青年三条社会认同建构路径的比较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积累文化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建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手机依赖和面子消费动机研究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可以发现,总体上家庭经济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有更显著、直接的影响;但是在面子消费的问题上,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共同发挥作用,超过了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各自独立的影响。此外,城乡分化的制度因素以及对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分层以及社会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社会救助作为托底民生保障的基础,对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上海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实践来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救助对提升获得感有积极正面作用,而具体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获得感是基础,对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安全感是中间层次;获得感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因此,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当关注救助效果,重点提升就业救助,提高救助项目分布的科学性并重视通过提升安全感来提高居民的最终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当代传媒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塑造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推动消费和认同建构等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传媒文化场域中,形成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次场,这从根本上规制了中国传媒文化的当代结构。视觉文化的转向进一步加强了传媒文化的视觉霸权和视觉拜物教,看得见才能吸引人和广泛传布,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游戏规则。传媒公域作为公共话语的场所,也越发地深入私人领域,它带来了一系列不得不关注的复杂传媒伦理问题。快感的非政治化进一步凸显了消费文化的秉性,间歇性的政治冲动和传媒消费长期的快感化,实际上产生了传媒公众的政治冷漠。当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传媒来实现自我和族群的认同建构时,混杂和同一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的这些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5.
许旸 《江淮论坛》2009,(3):140-144
本文结合对上海大学生媒介使用、跨文化消费与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呈现大学生在媒介接触、跨文化消费上的频率和特征,以及对国家文化认同态度、跨文化交流倾向等基本状况,并尝试分析其中的联系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媒介使用多元化,互联网在年轻一代的媒介接触习惯中已经占据主导位置;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中国、美国流行文化的关注度高于日本、韩国;大学生身份认同趋向多重化,对本土文化倾向上持积极、开放态度等。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安全感量表(S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大学生安全感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安全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2)大学生安全感总分及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两因子都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3)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  相似文献   

7.
与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不同,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在北京工作的这一群体俗称"北漂")的社会认同具有独特性.以社会认同链这一分析框架,对"北漂"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北漂"对城市的发展和形象与自身的关系持较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与市民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与市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感大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感.此外,"北漂"的社会认同受其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经历、与市民的交往情况、在北京的安全感程度以及受歧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东西方多元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渗透与侵蚀,也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消费文化领域。在这种大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凸显的社会价值认同与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相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健康消费观的回归,是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康梅钧 《学术界》2007,(4):87-92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传媒文化领域中的消费文化日益增长,并强烈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的诸多方面.传媒消费文化对社会文化基础性意义上的改变,使文学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卷入到这样的文化场景,文学内容与文学审美的方式等随传媒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消费文化重塑了"身体神话",打造了娱乐化审美趣味.文学生产的价值取向与传媒消费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郭思佳 《理论界》2012,(11):191-19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正在转变为"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群体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是社会消费的晴雨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消费。当前大学生消费呈现消极消费特征,这有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值得关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广惠 《人文杂志》2008,(3):179-187
目前消费主义作为一股强劲的思潮在蔓延.它是由资本驱动侵入中国本土并演变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它首先与传媒结合,由后者为其积极鼓吹宣扬,在任其渗透中获得部分利润.二者合谋向大众灌输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观念,成功颠覆了传统消费认同.作为一种后果,传媒消费主义瓦解传媒公共性,进而瓦解社会的公共意识;消费主义成为一种反文明的力量存在,导致了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基层公务员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起着中坚作用。如何增强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获得感并强化工作投入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基于528名基层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基层公务员工作获得感结构与现状,探索了工作获得感、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获得感分为四个维度,由高到低排序是自我成长感、社会尊重感、工作生活平衡感、薪酬满足感;第二,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认同在工作获得感和工作投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于此,需要正确认识基层公务员工作获得感的多维度性,切实提升基层公务员工作获得感以提高其工作投入,有效发挥好职业认同在工作获得感与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9):146-155
丝织品是秦汉社会生活主要的消费品,使用范围广,消费数量大,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丝织品消费的差异化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被赋予宗教神秘性的蚕丝成为丝织品高贵文化认同的基本载体,因金属货币的衰落,缣帛在东汉时逐渐演变成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实物货币。丝织品消费文化是秦汉等级制度设计的重要对象,并成为身份认同的主要象征和民俗文化认可的特殊表现。在制度设计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影响下,丝织品消费文化推动秦汉丝织品商业生产和中外贸易的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在丝织品消费文化的影响与引领下,汉代人们的消费习俗与生活观念逐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在时尚文化符号产品消费中,求新欲望、社会分层、群体身份认同是时尚文化产品受到青睐的基本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生产者的符号编码——大众传播中介——消费者解码"的过程。生产者与大众媒介为文化产品进行符号编码,消费者有意识地进行符号解码,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借由消费、使用和占有文化产品来追求较高层级的社会群体身份认同。在当今符号消费主导的时代,文化产品容易被"同质化",甚或仅存在"符号价值"。消费者容易陷入文化焦虑中,于是便通过消费时尚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取得社会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张燕 《甘肃社会科学》2007,(1):254-255,155
以都市报为突出代表的现代传媒使消费主义在社会中获得正当性与合法性,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其内容也在向消费主义靠拢,在传播中日益重视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现代传媒日益浓厚的市场化倾向加速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对此,本文从分析都市报消费主义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入手,以批判的眼光对都市报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并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难作为大众化教育时代的焦点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志愿服务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能够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其顺利就业。因此,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累积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志愿者群体获得社会认同,增加彼此间的信任与互助;充分适应环境,养成良好的心态。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积累更多的就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旅游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中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已成为潜在的出游率较高的旅游客源市场。了解山西省大学生旅游消费倾向以及体育旅游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市场需求,对加快山西省大学生体育旅游消费、丰富和促进山西旅游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中,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仍然面临着由资本逻辑引发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由社会思潮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以及由情感隔膜引发的革命历史记忆淡化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消融意识形态意象,引导大学生重拾革命历史记忆以复归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出现明显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他们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是基于对商品外显符号意义的考虑,目的在于实现对其社会认同的重新建构.炫耀性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悖反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此种悖反一方面体现为其收入与消费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为其社会认同内部结构与炫耀性消费倾向的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在混乱的社会认同状态下通过畸形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建构新的社会认同,是对于其城市边缘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一种抗争,以期借此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